农民职业化与外来化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8 23:08
人地关系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20世纪后期以来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妥善平衡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导致农业人口持续转移、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土地向非农利用转变、乡村呈衰落趋势,“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另一方面,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过程中农民生产出现“非粮化”、“掠夺式”趋势,“地怎样种”亦成为各界之问。在居民更多元更优质食物需求的市场趋向,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劳动力在部门中由传统小农向职业农民发展加速、在空间上沿梯度跨区域转移加剧,通过带动农业转型对乡村土地利用产生广泛深远影响。国内农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研究主要着眼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农户和地块等微观尺度研究尚有欠缺,更少涉及农业人力资本提升、劳动力要素流动造成的农民群体分化对农用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区域本底条件下农民、地块、村庄、区域等多层级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民职业化与农民外来化两个路径维度研究农民分化及其影响农用地集约利用...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技术路线图??
3.1农户分化及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表3-1和图?>】反映了?2013年一2017年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和劳动力就业??情况。据图3-1?(a),在农用地利用方面,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基本呈上升态??势,2017年稍有所减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表明我国农用地利用和??效益总体呈稳定良好发展态势。据图3-1?(b),在农用地产出方面,粮食作物单??产逐年增加,蔬菜单产波动增长,表明我国农用地产出集约度逐年提高。图3-1??(c)显示了劳动力在生产部门间转移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数逐年减少,??伴随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逐年增长,可以推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持续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进行着大规模转移。图3-1?(d)表示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的情况,??可以观察到伴随着乡村就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城镇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可以推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新型城镇化系列政策的推进
农民分化的内在逻辑是生计策略变化,外在表现为农民特征差异分类。??本地和外来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可能带动当地农用地集约,外来农民在当地兼职务??农、向非农部门发展可能对当地农地利用影响不大。该分化机制总结如图3-3。??一一一一空???,?转以綠轉激、、??Z,?丨移?I?'?、、、??Z?I?1?\??丨?'??/向异地非农部门发展|?I向异地职业农民发展\??'?I?I?\??/??偏向自给自足?I丨?偏向追求利润?、?????偏向食物需求?丨丨?偏向经济作物?\??i??偏向传统农业?I丨?偏向商品农业?\??I??流入地农用地?丨丨?流入地农用地?\??I?.变化不大??l???1生计差巳\?1????[农民分忑J?-?农业部门??i?向本地非农部门发展?向本地职业农民发展?丨??'??偏向自给自足?I丨〔???Wiitl求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收入效应及其差异分析[J]. 李宝值,杨良山,黄河啸,朱奇彪. 农业技术经济. 2019(02)
[2]新时期农业经营方式的再小农化[J]. 朱战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J]. 王成,马小苏,唐宁,李颢颖,周明茗,何焱洲.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职业农民更有效率吗——来自滇琼两省天然橡胶种植户的证据[J]. 钟真,齐介礼,史冰清,张德生.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5)
[5]论农民角色分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基于政策实施对象、过程和效果考评视角[J]. 王博,朱玉春. 现代经济探讨. 2018(05)
[6]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一般发展指数研究[J].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8(05)
[7]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职业化现状分析——基于CGSS年度调查数据[J]. 李淑娴,刘冰. 世界农业. 2018(02)
[8]矿农复合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晋城市泽州县22个村为例[J]. 高阳,刘慧芳,毕如田,续阳阳,杨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1)
[9]快速城镇化地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 马聪,刘黎明,袁承程,任国平. 中国土地科学. 2017(10)
[10]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J]. 王成,李颢颖.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8)
博士论文
[1]服务于生态环境友好目标的北京市平原区农用地布局研究[D]. 奉婷.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 杨志海.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中国农户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地集约利用影响[D]. 陈怡.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分化研究[D]. 李逸波.河北农业大学 2013
[5]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及其效率研究[D]. 杨俊.华中农业大学 2011
[6]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 程名望.上海交通大学 2007
[7]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 肖淼.复旦大学 2005
[8]论区域要素流动[D]. 义旭东.四川大学 2005
[9]农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与政策选择[D]. 欧阳进良.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静止的流动性[D]. 林世华.广州大学 2018
[2]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晋荣荣.兰州财经大学 2018
[3]武汉市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学斌.华中农业大学 2016
[4]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迪.重庆师范大学 2016
[5]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户行为的变迁规律研究[D]. 王静.扬州大学 2012
[6]都市郊区农民农研究[D]. 刘付春.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0856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技术路线图??
3.1农户分化及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表3-1和图?>】反映了?2013年一2017年我国农用地集约利用和劳动力就业??情况。据图3-1?(a),在农用地利用方面,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基本呈上升态??势,2017年稍有所减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表明我国农用地利用和??效益总体呈稳定良好发展态势。据图3-1?(b),在农用地产出方面,粮食作物单??产逐年增加,蔬菜单产波动增长,表明我国农用地产出集约度逐年提高。图3-1??(c)显示了劳动力在生产部门间转移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总数逐年减少,??伴随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逐年增长,可以推测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持续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进行着大规模转移。图3-1?(d)表示劳动力在城乡间转移的情况,??可以观察到伴随着乡村就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城镇就业人员逐年增加,可以推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新型城镇化系列政策的推进
农民分化的内在逻辑是生计策略变化,外在表现为农民特征差异分类。??本地和外来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可能带动当地农用地集约,外来农民在当地兼职务??农、向非农部门发展可能对当地农地利用影响不大。该分化机制总结如图3-3。??一一一一空???,?转以綠轉激、、??Z,?丨移?I?'?、、、??Z?I?1?\??丨?'??/向异地非农部门发展|?I向异地职业农民发展\??'?I?I?\??/??偏向自给自足?I丨?偏向追求利润?、?????偏向食物需求?丨丨?偏向经济作物?\??i??偏向传统农业?I丨?偏向商品农业?\??I??流入地农用地?丨丨?流入地农用地?\??I?.变化不大??l???1生计差巳\?1????[农民分忑J?-?农业部门??i?向本地非农部门发展?向本地职业农民发展?丨??'??偏向自给自足?I丨〔???Wiitl求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收入效应及其差异分析[J]. 李宝值,杨良山,黄河啸,朱奇彪. 农业技术经济. 2019(02)
[2]新时期农业经营方式的再小农化[J]. 朱战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J]. 王成,马小苏,唐宁,李颢颖,周明茗,何焱洲.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职业农民更有效率吗——来自滇琼两省天然橡胶种植户的证据[J]. 钟真,齐介礼,史冰清,张德生.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5)
[5]论农民角色分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基于政策实施对象、过程和效果考评视角[J]. 王博,朱玉春. 现代经济探讨. 2018(05)
[6]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一般发展指数研究[J].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8(05)
[7]2013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职业化现状分析——基于CGSS年度调查数据[J]. 李淑娴,刘冰. 世界农业. 2018(02)
[8]矿农复合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晋城市泽州县22个村为例[J]. 高阳,刘慧芳,毕如田,续阳阳,杨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1)
[9]快速城镇化地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 马聪,刘黎明,袁承程,任国平. 中国土地科学. 2017(10)
[10]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概念性认知及其研究框架[J]. 王成,李颢颖.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8)
博士论文
[1]服务于生态环境友好目标的北京市平原区农用地布局研究[D]. 奉婷.中国农业大学 2016
[2]兼业经营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D]. 杨志海.华中农业大学 2015
[3]中国农户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地集约利用影响[D]. 陈怡.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职业分化研究[D]. 李逸波.河北农业大学 2013
[5]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投入行为及其效率研究[D]. 杨俊.华中农业大学 2011
[6]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 程名望.上海交通大学 2007
[7]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 肖淼.复旦大学 2005
[8]论区域要素流动[D]. 义旭东.四川大学 2005
[9]农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与政策选择[D]. 欧阳进良.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静止的流动性[D]. 林世华.广州大学 2018
[2]种植业农户专业化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晋荣荣.兰州财经大学 2018
[3]武汉市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沈学斌.华中农业大学 2016
[4]重庆山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迪.重庆师范大学 2016
[5]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户行为的变迁规律研究[D]. 王静.扬州大学 2012
[6]都市郊区农民农研究[D]. 刘付春.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30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33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