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北京老城史家胡同墙根儿花园设计

发布时间:2021-08-20 20:29
  存量规划的大时代背景下,单一的物质空间改造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建设,尤其是老城空间面临的复杂空间现状以及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等,着眼于人居环境改善的社区营造、空间微更新、精细化管理、参与式等新形式、多样化的城市小微空间更新更适合当下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文章以史家胡同墙根儿花园为例,基于日常都市主义来探讨利益平衡、多方协同、设计引导、参与式的城市空间微更新途径对城市空间活力激发的启示,以期对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来源】:设计. 2020,33(2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北京老城史家胡同墙根儿花园设计


微花园设计方案的建成景观,从上到下依次为北段、中段、南段(来源:林雪莹、马帅等)

公众,花园,来源


笔者认为,在强调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6]的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主要城市更新模式的时代背景下[7],认可城市“不断地被城市居民以新的方式重新居住、塑造”的日常都市主义,致力于呈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差异性,与老城繁冗的现实情况更加契合,易于发现琐碎日常生活中隐匿的、被忽略的、被遮蔽的各种意义,特别是被城市规划专家、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士所忽略的群体智慧和地方经验——即日常生活自发性的空间更新,试图从这些事物中发现丰富意义的所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及空间实践进行探索,重新发现和塑造空间活力。图8 微花园设计中的公众参与(来源:林雪莹、马帅等)

花园,公众,来源


图7 微花园设计中的公众参与(来源:林雪莹、马帅等)公共空间品质与其造价或尺度并无直接的联系,一些微小、极轻的介入,也是对城市问题的一种回应。规划或设计都不应该被局限为一种“实”的物体,而更应像一个“虚”的框架、一个“空”的场景。通过大众参与,使用者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填充、改造和重塑,使其不断生长变化,最终存活。通过这个过程,让人们重新去解读、去思考诸如此类“不起眼”的胡同空间的新生机,也逐渐影响人们认识城市的方式,借以引发更大尺度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把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放到与城市同样重要的位置的思维转变,让我们学会去思考“边缘”空间与城市生活共生共存的关系,以另一种角度解读一座城,造一座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常都市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挑战[J]. 陈煊,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国际城市规划. 2019(06)
[2]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J]. 侯晓蕾.  中国园林. 2019(12)
[3]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J]. 侯晓蕾,疏伟慧,林雪莹,刘欣,苏春婷.  建筑技艺. 2019(11)
[4]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9(06)
[5]论三种城市主义形态:新城市主义、日常都市主义与后都市主义[J]. 道格拉斯·凯尔博,钱睿,王茵.  建筑学报. 2014(01)

博士论文
[1]非政府组织介入城市社区规划的模式研究[D]. 庞国彧.浙江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354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354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