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扶贫视角下民族社区变迁研究 ——以六枝特区陇戛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16 19:03
  作为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扶贫难度最大的多民族省份,贵州不仅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因而倍受政界、学界、社会界的关注。事实上,如果说贵州是全国扶贫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块“硬骨头”,那么贵州贫困村落尤其是民族村落无疑是这些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全省91.2%的贫困村落都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党和政府的科学治贫下,如今贵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然而,与全省相比,贵州贫困村落尤其是民族村落的扶贫之路是艰难的、脱贫之路是滞后的。在这里,本研究所探讨的陇戛民族社区,正是贵州这类西部贫困地区民族村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性帮扶的共同驱动下,如今这个汉苗杂居的民族性社区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急剧震动与变迁。由此,聚力探究扶贫过程中贵州贫困民族社区的变迁之路,无疑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本研究结合“共同体理论”和“民族社区理论”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陇戛村环境、居住、生计、生活、心理的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陇戛民族社区变迁的现状、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扶贫过...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扶贫视角下民族社区变迁研究 ——以六枝特区陇戛村为例


社区相对位置图

社区中心,社区


六枝特区陇戛村所在地是一个山势陡峭的地方,坡度甚至达到退林状态的这样一个山山围绕且交通不便的苗族村寨。在扶贫前这个村寨的社作与其他乡的社区没什么差别主要工作任务都是计划生育监管、调解村民纠促环境卫生等等。由于陇戛村是苗族特色较为浓厚的社区,政府扶贫过程中了对这个村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相对其它村寨在基础设施、民族风有较大的差异。所以陇戛村在社区的主要工作任务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因此相对的研究性。(五)社区建设陇戛村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扶贫前村民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计方式。另外,为了建设在老寨的贫困居民的安置区和陇戛社区的一些基础,老寨区村民的土地被国家征收成为拆迁户,所以就成了失地农民。在扶贫中国家为他们在陇戛社区的新寨区建设了集中房屋,这也意味着这些人被迫成从农民转变到社区居民的身份,以至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修房,村民,社区空间,社区


由于老寨区的居住空间较小,扶贫后政府为了拓宽社区空间,建设了新的居民居住区即新一寨、新二寨,并为社区建设了跳花场、兵兵球厂等,合理规划社区并对社区进行征地拆迁,集中安置在扶贫过程中房屋损坏的村民和被征了地的村民,这一系列措施完善了陇戛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也对陇戛的社区空间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村民说道:访谈 2我们村寨四周都是山山围绕,适合修房子住的平地就很少。每家修房子都没地,一家离一家又近,而且空间也比较小。在政府扶贫前,我们这个村很少有石墙房。大家的房子都是自己修的,质量也不怎么好,现在国家修的就比较好,扶贫之前的一点都不好,国家修的都是 90-120 平米左右,而且现在我们住的这个小区有专门的人管理,打扫卫生,比较干净,大家也比较喜欢。(王 XX,苗族,女,48 岁,2017.8.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分析[J]. 高雪莲.  现代交际. 2017(09)
[2]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生计变迁研究——以攀枝花仁和区彝族村寨迤计厂为例[J]. 刘忠良,李仲先,周萍.  民族学刊. 2016(02)
[3]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 张伟宾,汪三贵.  农业经济问题. 2013(02)
[4]新农村信息化中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J]. 韩丽,张彬.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4)
[5]乡村回族社区生产变迁研究——以张家川县南川村为例[J]. 陈黎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11)
[6]乡村回族社区生活变迁研究——以张家川县南川村为例[J]. 王兴国,陈黎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11)
[7]在我国农村信息化中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作用和问题[J]. 王志成.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8)
[8]农村信息服务主要媒介的现状与思考[J]. 杜刚,钱金良,朱卫华,张萍.  农业网络信息. 2010(08)
[9]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J]. 高永久,朱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 张建春.  农技服务. 2009(07)

博士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 唐梅.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散杂居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2008)[D]. 沈再新.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村社政治体系变迁[D]. 吴承富.吉林大学 2008
[4]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D]. 王海飞.兰州大学 2008
[5]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岳天明.兰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传播与调适:“西安回民街”民族文化认同变迁研究[D]. 周修兰.西北民族大学 2017
[2]皖北回汉散杂居乡村社区的文化交融研究[D]. 潘延昊.安徽大学 2017
[3]菏泽市农村扶贫问题研究[D]. 王合卫.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灾后民族社区变迁研究[D]. 畅鹏.兰州大学 2015
[5]三营回族社区变迁调查研究[D]. 沙彦奋.西北民族大学 2009
[6]一个回族社区经济生活的变迁[D]. 马迎雪.中央民族大学 2008
[7]转型中的西部民族社区发展研究[D]. 童正容.四川大学 2006
[8]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D]. 钟亭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397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397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