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混合利用多尺度测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18 10:52
随着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由单一向混合转变成为资源紧约束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局限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对传统混合功能自发组织性的固有理解,我国土地混合利用研究进展滞后且缓慢。伴随着西方理论引介的是对概念的不同解读,国内学者各执一词、未有共识,制约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实践在政府主导或市场自发力量下不断涌现,但仍缺乏方法体系的支撑和制度体系的引导,阻碍了土地混合利用模式探索的科学性。土地混合利用的测度研究尝试通过量化方法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首先明确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从土地作为一种空间资源的视角,对混合组织模式进行再认识,明晰土地混合利用测度的契入点;二是从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的视角,剖析?混?与?合?的核心特征,探索混合空间组织机制;三是归纳、改进、创新已有的测度方法,形成土地混合利用测度的方法基础。在辨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混合利用测度的三角框架。运用该研究框架选取?为适应全球城市建设,正面临国土空间结构调整?的我国特大城市上海作为研究案例,分别从社区、街道(镇)、市域多尺度展开土地混合利用测度,并进一步探讨混合与...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上海POI信息点数据
上海地铁站点分布
上海公交站点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混合利用研究评述及框架体系构建[J]. 郑红玉,吴次芳,沈孝强. 经济地理. 2018(03)
[2]城市空间结构对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分析[J]. 任洪波,刘家明,吴琼,邓冬冬. 暖通空调. 2018(03)
[3]大型居住社区的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以上海三个大型居住社区为例[J]. 严荣,颜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4]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7(07)
[5]郊野地区土地复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例[J]. 范华,许伟. 中国土地. 2017(07)
[6]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研究进展及趋势[J]. 胡伟艳,魏安奇,赵志尚,张安录,宋彦.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3)
[7]控规三十年:得失与展望[J]. 吕传廷,孙施文,王晓东,刘奇志,赵燕菁,李永洁,周剑云,田莉,王引,许骏. 城市规划. 2017(03)
[8]城市更新中混合空间的开发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为例[J]. 李鹏鋆. 包装世界. 2017(01)
[9]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测度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包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2)
[10]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湖南省土地多功能性评价[J]. 张路路,郑新奇,蔡玉梅,吕永强.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 朱晓青.浙江大学 2011
[2]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 吴一洲.浙江大学 2011
[3]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研究[D]. 杨惠.西南政法大学 2010
[4]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D]. 黄毅.同济大学 2008
[5]“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 王桢栋.同济大学 2008
[6]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 杨琳.同济大学 2008
[7]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D]. 岳文泽.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POI的深圳市南山区步行可达性评价研究[D]. 房佳萱.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微观层面土地混合使用评价初探[D]. 华夏.苏州大学 2016
[3]基于活动需求的个体可达性建模方法研究[D]. 尚时羽.昆明理工大学 2015
[4]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杨世峰.北京交通大学 2015
[5]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阚吉.东南大学 2015
[6]面向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制度研究[D]. 赵永华.上海交通大学 2014
[7]郊外大规模居住区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混合使用研究[D]. 平山翔吾.清华大学 2013
[8]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D]. 翟强.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规划单元开发中的土地混合使用规律及对中国建设的启示[D]. 邢琰.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000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上海POI信息点数据
上海地铁站点分布
上海公交站点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混合利用研究评述及框架体系构建[J]. 郑红玉,吴次芳,沈孝强. 经济地理. 2018(03)
[2]城市空间结构对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分析[J]. 任洪波,刘家明,吴琼,邓冬冬. 暖通空调. 2018(03)
[3]大型居住社区的社会影响评价研究——以上海三个大型居住社区为例[J]. 严荣,颜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4]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7(07)
[5]郊野地区土地复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例[J]. 范华,许伟. 中国土地. 2017(07)
[6]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研究进展及趋势[J]. 胡伟艳,魏安奇,赵志尚,张安录,宋彦. 中国土地科学. 2017(03)
[7]控规三十年:得失与展望[J]. 吕传廷,孙施文,王晓东,刘奇志,赵燕菁,李永洁,周剑云,田莉,王引,许骏. 城市规划. 2017(03)
[8]城市更新中混合空间的开发策略——以汉堡港口新城为例[J]. 李鹏鋆. 包装世界. 2017(01)
[9]城市土地混合利用测度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包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2)
[10]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湖南省土地多功能性评价[J]. 张路路,郑新奇,蔡玉梅,吕永强.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基于混合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建构研究[D]. 朱晓青.浙江大学 2011
[2]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 吴一洲.浙江大学 2011
[3]土地用途管制法律制度研究[D]. 杨惠.西南政法大学 2010
[4]城市混合功能建设研究[D]. 黄毅.同济大学 2008
[5]“合”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D]. 王桢栋.同济大学 2008
[6]土地利用弹性规划研究[D]. 杨琳.同济大学 2008
[7]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研究[D]. 岳文泽.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基于POI的深圳市南山区步行可达性评价研究[D]. 房佳萱.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微观层面土地混合使用评价初探[D]. 华夏.苏州大学 2016
[3]基于活动需求的个体可达性建模方法研究[D]. 尚时羽.昆明理工大学 2015
[4]基于可达性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杨世峰.北京交通大学 2015
[5]基于GIS的空间可达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阚吉.东南大学 2015
[6]面向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制度研究[D]. 赵永华.上海交通大学 2014
[7]郊外大规模居住区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混合使用研究[D]. 平山翔吾.清华大学 2013
[8]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D]. 翟强.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规划单元开发中的土地混合使用规律及对中国建设的启示[D]. 邢琰.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0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40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