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移民时期三峡跨省外迁移民适应性状况研究——基于安徽省铜陵市安置点样本调查
发布时间:2021-10-16 11:09
三峡工程移民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工程移民。截至2009年底,三峡库区共完成近20万农村移民外迁工作。2000年至今,第一批跨省外迁移民已经在迁入地生活了近20年。分布于安徽省铜陵市移民的社会适应关系到三峡移民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对迁入地的社区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分析三峡移民在安徽省铜陵市的适应状况,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对移民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补偿不满意、住房质量差以及维权上访、闹事等问题,后移民时期需要关注移民的就业致富及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17)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三峡移民的适应性
2.1 经济适应性
2.1.1 经济补偿
2.1.2 劳动环境变化
2.2 政治适应性
2.3 文化适应性
2.3.1 语言
2.3.2 社会习俗
2.3.3 娱乐方式
2.3.4 教育
2.4 社会环境适应性
2.4.1 三峡移民居住环境适应性
2.4.2 三峡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
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障、整合、激励:后移民时代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重建机制的三个维度[J]. 韦仁忠.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1)
[2]外迁水库移民适应的现状、趋势与内在机制——基于湖北荆州和武汉移民安置点的调查[J]. 杜云素,李飞. 人口与发展. 2018(02)
[3]身份认同、文化适应与社会排斥:广东省博罗县水库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J]. 向安强,薛小龙,梅畅,朱洁怡,安宓. 古今农业. 2017(04)
[4]新常态背景下三峡移民的基本现状、趋势与后期扶持对策研究[J]. 王守文,李凌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2)
[5]移民资源、权利、贫困与安置区发展——基于五强溪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的调查[J]. 许源源,张艳. 西部论坛. 2014(04)
[6]“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 2004(05)
[7]三峡移民社区整合与社会适应性研究[J]. 游爱军,苏莹荣. 统计与决策. 2000(12)
[8]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 施国庆,陈阿江.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9]三峡移民工程的几个社会学问题[J]. 郝玉章. 人民长江. 1995(11)
硕士论文
[1]三峡外迁移民“孤岛文化”的形成[D]. 熊晓艳.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9703
【文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20,59(17)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三峡移民的适应性
2.1 经济适应性
2.1.1 经济补偿
2.1.2 劳动环境变化
2.2 政治适应性
2.3 文化适应性
2.3.1 语言
2.3.2 社会习俗
2.3.3 娱乐方式
2.3.4 教育
2.4 社会环境适应性
2.4.1 三峡移民居住环境适应性
2.4.2 三峡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
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障、整合、激励:后移民时代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重建机制的三个维度[J]. 韦仁忠.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1)
[2]外迁水库移民适应的现状、趋势与内在机制——基于湖北荆州和武汉移民安置点的调查[J]. 杜云素,李飞. 人口与发展. 2018(02)
[3]身份认同、文化适应与社会排斥:广东省博罗县水库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J]. 向安强,薛小龙,梅畅,朱洁怡,安宓. 古今农业. 2017(04)
[4]新常态背景下三峡移民的基本现状、趋势与后期扶持对策研究[J]. 王守文,李凌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2)
[5]移民资源、权利、贫困与安置区发展——基于五强溪库区就地后靠安置移民的调查[J]. 许源源,张艳. 西部论坛. 2014(04)
[6]“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 2004(05)
[7]三峡移民社区整合与社会适应性研究[J]. 游爱军,苏莹荣. 统计与决策. 2000(12)
[8]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 施国庆,陈阿江.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9]三峡移民工程的几个社会学问题[J]. 郝玉章. 人民长江. 1995(11)
硕士论文
[1]三峡外迁移民“孤岛文化”的形成[D]. 熊晓艳.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9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439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