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指标体系 BOD
【摘要】: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仍处于中期阶段。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伴随着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我国信息化在近20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我国不可能也不必要沿袭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模式,而是应抢抓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历史性机遇,通过信息化加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个历史进程紧密融合起来。 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有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快速准确反映某区域或者某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才能够及时发现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更好更快的推进“两化”融合。目前最为常用的为决策服务的评价方法就是综合指标体系法。所谓综合指标体系,就是将与测量对象有关的相对独立的指标变量用统计学的方法综合在一起,为了区分他们的重要性,赋予他们相应的权重,最后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的方法。建立综合指标体系的优点包括:概括描述多维度的复杂问题以支持决策;将相对独立的各个变量融合在一起,更容易解释“两化”融合的变化趋势;为不同区域“两化”融合比较排名提供方便。 为了构建“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两化”融合测度的理论体系 首先必须对“两化”融合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首先梳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概念,探究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进而说明了“两化”融合的概念,找到“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为指标体系提供一个理论模型。在如何测度的问题上,本文则重点参考了前人关于信息化测度的研究,从中寻找到关于测度理论,测度原则,指标选择等多方面的线索。 (2)指标体系构建的原理与方法 鉴于之前的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随意性、主观性,本文首先说明了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评价方法的原理。然后据此设计了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并且严格按照该步骤构建了一个“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在数据处理方面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BOD法,动态分配权重。最后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测度对象,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他们的“两化”融合水平做了一个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融合 指标体系 BO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24;F49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2-13
- 1.2 文献综述13-20
- 1.2.1 信息化的测度13-17
- 1.2.2 “两化”融合测度现状17-20
- 1.3 “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意义20-21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1-23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5 研究创新点23
- 第二章 “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23-36
- 2.1 “两化”融合及其相关概念23-28
- 2.1.1 工业化的概念23-25
- 2.1.2 信息化的概念25-26
- 2.1.3 “两化”融合的概念26-28
-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28-31
- 2.3 “两化”融合的切入点31-36
- 2.3.1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31-33
- 2.3.2 信息硬件设施的普及33-34
- 2.3.3 “两化”融合人力资源的开发34-35
- 2.3.4 传统工业产业的信息化升级35-36
- 第三章 “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36-49
- 3.1 构建“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原则36-37
- 3.2 构建指标体系步骤37-43
- 3.2.1 模型的构建38-39
- 3.2.2 “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39-43
- 3.3 确定权重和数据聚合的方法43-48
- 3.3.1 BOD法的来源与意义43-45
- 3.3.2 BOD法的操作45-46
- 3.3.3 BOD的改良46-47
- 3.3.4 权重的约束47-48
- 3.4 灵敏度分析48-49
- 第四章 江苏省“两化”融合测度49-58
- 4.1 指标的确定50-51
- 4.2 数据的采集和标准化51-52
- 4.3 数据的聚合52-54
- 4.4 灵敏度分析54-56
- 4.5 结果分析56-58
- 第五章 结语58-61
- 5.1 “两化”融合测度总结59
- 5.2 研究不足59-60
- 5.3 研究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云;;红河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J];阵地与熔炉;2004年02期
2 方家平;;“两化”融合: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J];上海信息化;2009年02期
3 庄宇;;江苏“两化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刘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上海信息化;2009年02期
5 ;两化融合:引航ICT产业[J];中国电信业;2008年12期
6 李燕燕;;关于农业区工业化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6年03期
7 张文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J];现代情报;2006年08期
8 吴磊;顾桥;;现代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30期
9 刘云忠;王印华;杜春丽;张意翔;;中国工业化与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6年09期
10 胡玮;;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卫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及应用研究[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肖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融合方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孔刚;谭力文;张生太;;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才兴;;二战后巴西和智利应对西方危机之路的比较[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海龙;黄明;;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陶军德;梁学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7 焦越平;;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预警系统的指标选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马炳厚;梁蜀忠;孙金立;;军队院校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探析[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沈有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建构[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志;陈静;陈华;佟颖;叶浩;;建设武昌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方遒;76个项目获省资金支持[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马丽;群策群力推进官渡区工业化发展[N];云南政协报;2003年
3 柴成旺 谢东芹;会宁“农”字号工业化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李阳 张永强;王保存:农业大市的工业化之路[N];经济视点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孟祥华;全州新型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N];博尔塔拉报;2007年
6 经济教研室 白凤莉 沈海龙;对乌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N];塔城报;2007年
7 记者 郑薇;市政协十二届三十次常委会召开[N];徐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姜新宇;金徽“生态酿酒”引领陇酒风尚[N];华夏酒报;2010年
9 陈飞 陈连忠;强力激活城镇化工业化“新引擎”[N];贵州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朱晓 通讯员 马伟铖;掀起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高潮[N];阿克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董建锴;陕西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肖翔;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2010)[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邱白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彭继红;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蔡正茂;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R价,
本文编号:1029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02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