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TAUT模型的用户采纳微博的关键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微博 + UTAUT模型 ; 参考:《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01期
【摘要】: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通过各种终端通讯方式进入互联网,虽诞生不久但却以强大的影响力受到用户的热爱。本研究以微博用户为研究对象,并采用UTAUT模型研究出了用户采纳微博的影响因素。文章引入了用户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并总结UTAUT模型在移动互联网的领域的应用,根据微博的特性总结出了影响用户采纳微博的关键因素研究为7种因素假设如:用户使用意愿、努力期望、娱乐性动机、个性化动机、便利条件、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信息行动机。使用了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对微博用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8份并进行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的一般特性、可靠性以及问卷的可信度。使用了Lisrel8.70软件来验证模型的拟合度。
[Abstract]:Weibo is a kind of user that allows users to enter the Internet through variou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Although it is not long since its birth, it is loved by users with powerful influence. In this study, Weibo users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TAUT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eibo adop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user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T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UTAUT model in the field of mobile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ibo,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option of Weibo by users. There are seven hypotheses as follows: user's willingness to use, effort expectation, entertainment motivation, individualized motivation, convenience,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social impact, etc. Information action machine.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is used to collect data, to collect 338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Weibo users, an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reli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by Spss18.0 software. Lisrel8.70 software is used to verify the model fit.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管理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TP393.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苓,李应红;QQ传播的负功能[J];中国编辑;2004年02期
2 景深;;国内男性杂志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策略[J];编辑之友;2006年04期
3 张昆;重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与传播[J];今传媒;2005年09期
4 郭小平;论媒介的生态共生与信息互补[J];当代传播;2002年04期
5 宋杰;论国际法在我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作用[J];东南学术;2004年04期
6 林频,张凌,朱艳;BT网络下载的争议与前景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哈彦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浅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叶良明,甘兴勋;教育传播学的地位与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孟志军,李颖;论旅游的电视传播形式[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孔祥军;新闻精品:一种理论建构和组织文化的框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郭志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胡春秀;《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超;议程设置理论的全面解读[D];河南大学;2003年
2 卢煜;数字和网络环境下音乐制品传播者的权利保护[D];北京印刷学院;2003年
3 吕娜;民族新闻网站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张胜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门晓燕;唱好电视新闻节目的“重头戏”——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之深度报道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牛新权;试论拟态环境之整体优化[D];河北大学;2004年
7 程建虎;唐代逐臣别诗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黄剑;技术知识传播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魏东;基于客户关系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娜;品牌信息传播模型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鹏;陈s,
本文编号:1905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90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