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企业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7 01:02

  本文选题:转型 + 基础电信运营商 ; 参考:《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通信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的引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基础电信运营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世纪初,面对互联网业务的严峻分流与竞争的加剧,世界诸多基础电信运营商纷纷提出转型战略。本文在国内外理论文献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并结合实证数据,就互联网公司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影响、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战略选择及具体运营策略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解决三个问题:(1)互联网公司是如何实现跨越式赶超,实现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业务侵蚀与市场替代? (2)在互联网公司已经实现赶超的现状下,基础电信运营商应当何去何从?(3)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何打破原有的企业刚性,实现面向移动互联网需求的企业重塑?基于上述问题,运用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全文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冲击,进而提出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必要性。并给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总体架构、主要创新点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理论综述。基于破坏性创新中的角色更替路径模型,提出在角色变迁演进中所涉及的四种理论:创新理论体系、创新扩散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组织理论。本章对四种理论进行了分别阐述,最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第三章: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的方向与效率分析。本章通过对创新扩散演进的机理分析得出,基础电信运营商被互联网公司实现跨越式超越是企业核心刚性的使然。并通过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在互联网公司发展起来之后,基础电信运营商再进入互联网应用领域会造成整体的效率损失,同时由于其核心刚性、互联网用户的网络效应,基础电信运营商也很难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取得成功,而进行网络的专业化运营将会是其转型的最优路径选择。第四章:面向移动互联网需求的网络能力模型设计。本章总结了移动互联网对网络能力的重点需求,结合网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简洁、扁平、开放、集约、高效、协同”的网络演进原则。基于五个正交维度,设计了网络能力需求模型,并以基础电信运营商代表性的网络产品为例,对模型的完备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第五章:网络能力集约运营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集约运营是移动互联网对网络策略单点灌注与灵活配置的需求。本章借助微观经济学理论及Cobb-Douglas生产函数超越对数模型,得出网络专业化运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提出了在市场化结算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让渡使用补偿策略,是解决网络集约化运营的较优策略。第六章:网络集约运营的体制保障研究。本章构建了“体制因素——转型能力——转型绩效”的关联模型,通过结构化方程建模,基于调研数据,对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影响企业转型绩效的重要考量因子。提出了提高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绩效的策略建议。第七章:结论。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论文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建议。互联网公司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破坏性创新过程,也正是创新技术扩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公司通过破坏性创新范式,以新市场和低价格策略进行市场切入,并通过对基础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的不断蚕食,逐步实现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跨越式超越。尽管基础电信运营商对创新技术并非视而不见或麻木不仁,但由于其核心刚性和路径依赖,依然在创新扩散初期做出了停留在传统业务的占优策略选择,最终由原有技术范式下的主导企业转变为创新技术范式下的新进企业。这种企业间角色的强弱更迭恰如阴阳消长的太极图,也体现了《易经》中“变易”即“不易”的哲学思想。破坏性创新理论多从新进企业进行研究,对在位企业的研究相对贫乏。然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型、支柱型、先导型产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探求其转型的路径与机理,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转型多是基于企业实际问题进行具体方向的探索,并不关注对转型机理的理论刻画与分析,且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本文从通信产业的视角,借助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框架,以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模式,借助Fisher-Pry博弈模型、决策树模型、Stackelberg博弈模型等工具,深入系统的剖析了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的选择困境、转型的必要性及方向。论文通过分析,阐述了互联网公司对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跨越式赶超是博弈选择使然,并对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的动力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二)论文通过设定五个正交维度体系,构建了网络能力需求架构模型。模型的设计具有如下三个特征:(1)以需求为导向而非技术为导向;(2)强调整体的规划而非局部的网络能力设计;(3)网络运营能力兼顾了云、管与端的协同,以用户体验感知为切入,实现云管端的最优分工配置,避免形成大而全却体验弱的网络能力。(三)提出了网络专业运营的可操作模式。互联网业务的无界化需求也要求网络能力及运营模式是无边界的。起源于传统电路交换的属地化运营组织模式必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运营的障碍。同时网络的集约运营能力必须兼顾企业现有的体系架构,实现平稳的衔接过渡。本文提出了网络资源运营的让渡补偿策略,并通过结构化方程建模,对组织结构、绩效管理等进行了设计,结合调研数据分析,给出了企业组织体制优化的重要参考因素。从微观企业视角来看,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转型之路道阻且长,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从中观产业视角来看,企业的转型也是一种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论文也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了相关参考。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企业转型的方向和绩效也关系到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网络经济的推进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theories : innovation theory system ,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 scale economy theory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theory .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five orthogonal dimensions , designs the network capability requirement model , and prov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network intensive operation based on five orthogonal dimensions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direction of network capability requirement in the Internet era ,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direction of network capacity demand . The paper presents the network capability requirement framework model by setting five orthogonal dimension systems .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6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雁,叶凌伟;3G运营商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J];通讯世界;2003年05期

2 闫跃龙;;我看运营商扩张与整合[J];通讯世界;2005年12期

3 何宝宏;运营商如何开展IP/MPLS VPN业务[J];通信世界;2001年33期

4 张晶;用户对运营商的选择和预选择[J];世界电信;2001年10期

5 志华;走向3G——全球运营商的选择[J];现代通信;2002年06期

6 王新业;;电信运营商备战3G前夜[J];经营者(商业管理版);2006年12期

7 厉建超;;运营商业绩分化严重——2006年四大电信运营商年报综述和未来趋势预测[J];中国电信业;2007年05期

8 李林达;;抱怨情况下消费者选择与运营商抱怨处理态度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01期

9 李倩;;关于大学生移动电话运营商选择调查报告[J];商场现代化;2008年22期

10 陈志刚;;运营商的未来在于聚合服务市场[J];通信世界;2010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林青;;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闫彦;;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综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邸菁;贺博;汤刚;;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5 郑宏剑;;我国无线互联网发展策略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温平川;王晓冬;;运营商如何应对OTT业务的冲击[A];OTT业务发展对通信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3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吴广胜;李克利;翟莉;李续意;;IPTV,电信运营商的春天来了?[A];河南省通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苏静;杜辰光;;电信运营商云GIS平台建设探究[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10 卢安文;李代;荆文君;;我国通信市场OTT企业市场进入策略选择与移动运营商对策研究[A];OTT业务发展对通信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3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洪宇;给运营商玩转云计算支一招[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2 杨玲玲;3G时代,运营商该如何定位?[N];人民邮电;2006年

3 爱立信大中华区服务产品市场总监Jan Wiberg;电信管理服务助力运营商提升核心竞争力[N];通信产业报;2006年

4 季彤;爱立信:与运营商共同迈向3G[N];中国电子报;2004年

5 于凡晖;3G运营商更钟情于谁?[N];计算机世界;2004年

6 智汇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专业服务总监 陈朴博士;面向网络运营商的专业服务[N];通信产业报;2001年

7 ;运营商如何赢利[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李博;运营商乐见亚信与联创合并[N];通信产业报;2009年

9 晓镜;固话运营商的2004[N];人民邮电;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晓玉;4G有望开启万亿收入新通道 流量变现是运营商增收关键[N];通信信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建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企业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2 冯艳刚;电信业供应链协调策略与创新激励模型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3 山栋明;电信管制视角下多运营商互联格局中的互联资费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张秋红;电信运营商间合谋行为的机理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兆吉;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作用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郭宇;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7 王维维;互联网对创业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音舒;面向电信运营商专用视频内容分发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杨山;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3 高华田;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陈婧俐;移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谢军;论系统集成商针对电信运营商的关系营销[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王丽娟;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运营商与渠道商合作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柯敏;以运营商为主导的3G产业价值链的合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张雷;中国电信运营商3G运营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吕坤;电信运营商新型流量经营模型及最优定价策略[D];天津大学;2016年

10 汪鑫;3G产业链对我国运营商竞争关系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202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