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站荒漠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图文】:
测场SPDFZ0303沙坡头站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SPDZH0104沙坡头站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辅助观测场(空白)SPDFZ0105沙坡头站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土壤辅助观测场SPDFZ0206沙坡头站农田生态系统站区生物采样点SPDZQ0207沙坡头站地下水位观测井SPDFZ1208沙坡头站地表水采样点SPDFZ1009沙坡头站人工/自动气象站SPDQX0110沙坡头站养分循环观测场SPDZQ0111沙坡头站天然植被演替辅助观测场SPDFZ04图1沙坡头站动态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Fig.1DatabasemanagementsystemofdynamicmonitoringoftheShapotouStation2.2荒漠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结构沙坡头站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结构由CERN网络中心设计,是一个集数据集成管理系统与数据共享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采用生态站-分中心-综合中心三级管理模式和分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平台[7]。该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系统。目前硬件设施主要配置DELL(Pow-erEdge2900)服务器一台,分别建立了沙坡头站兰州局域网(图3)和沙坡头站野外基地局域网(图4),配置客户机50多台及网络配套设施,网站域名为ht-tp://www.shapotou.ac.cn,网站运行正常。数据库:MSSQLServer2000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或Win-dows2003ServerJDK:JDK1.4.0或以上版本Web服务器:Tomc
图4沙坡头站野外基地局域网Fig.4TheframeworkoftheShapotouStationLAN型数据,还可以查询到数据产生的生态背景、数据依托仪器、数据观测和分析方法等综合资料。所谓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和其他特征的数据,也是用于描述、组织、查询和整合原始数据的一种数据。元数据在形式上与其它数据没有区别,它可以数据存在的任何一种形式存在。一般认为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信息的信息”[8]。所以,存贮于本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能够反映数据性质、来源等的综合信息,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值型数据。元数据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资源发现、资源组织和资源共享这3个方面[8]。3.2荒漠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可视化查询功能由于单纯的监测结果数据库并不能直观地反映出样地的位置以及样地的其它背景特征,不能给用户一个完整的认识,阻碍了监测数据的有效使用。通过以样地数据库为核心、以样地编码为关键码将各个子库关联起来的定位监测信息系统管理方法,综合GIS、DBMS的数据管理技术,并结合可视化应用开发技术,就可以实现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查询[9]。图5、图6显示的是在Web上查询监测数据的界面。图5监测数据可视化查询界面截图Fig.5Screenshotofthemonitoringdatavisualizedquery620中国沙漠第34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新平,康尔泗,张景光,李新荣;荒漠地区主要固沙灌木的降水截留特征[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2 赵军,陈瑛,张庆平;生态学研究元数据的探讨与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3期
3 肖洪浪,李新荣,段争虎,李涛,李守中;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J];中国沙漠;2003年06期
4 李爱霞,张景光,王新平,周海燕,樊恒文;沙坡头站生态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综合管理[J];中国沙漠;2005年02期
5 郭学兵,苏文,于贵瑞;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信息化管理研究[J];资源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华;梁文俊;;森林对降水再分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2 张志山,张景光,刘立超,王新平,李新荣;沙漠人工植被降水截留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3 李秋艳;赵文智;;5种荒漠植物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4 黄湘;李卫红;;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5 邵麟惠;杨占武;于应文;张德罡;;柴达木盆地6种灌木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分布特征和抗旱性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7年01期
6 李衍青;张铜会;赵学勇;刘新平;童勋章;云建英;;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降雨截留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5期
7 陈仁升;吕世华;康尔泗;吉喜斌;阳勇;张济世;;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分布式水热耦合模型(Ⅰ):模型原理[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8 孟琳,赵雨森;生物固沙对土壤植被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5年06期
9 王利兵;胡小龙;余伟莅;李钢铁;郭建英;;沙粒粒径组成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灌丛大小和土壤风蚀相关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5期
10 贾晓红,李新荣,肖洪浪,张景光,李珂;干旱沙区春小麦灌溉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磊;彭国照;;建立四川生态气象监测体系的初步设想[A];全国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长红;冀北接坝山区沙化土地动态与生态工程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姜丽娜;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段旭;六盘山地区水文要素坡面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张永涛;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6 时忠杰;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森林植被的坡面生态水文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李德生;山东泰安黄前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杨志国;宣化区黄羊滩沙地沙漠化治理及其效果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徐先英;石羊河下游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固沙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秦艳;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细根的生产与周转[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彬;基于元数据的生态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汤其丰;元数据理论在林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成燕;气田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刘君梅;共和盆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的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张剑挥;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许永霞;黄土区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及氮磷营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甘锐;基于GIS的区域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鸿兵;城市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孔亮;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灌木林水源涵养机理及功能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孟琳;科尔沁沙地植物沙障对环境因子改善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智,程国栋;生态水文学——揭示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2 宋克超,康尔泗,蓝永超,张小由,张智慧,金博文,张济世;黑河流域典型景观植被带陆面过程同步观测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3 金博文,康尔泗,宋克超,刘贤德;黑河流域山区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4 李军;地球空间元数据的使用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0年03期
5 邱国玉,石庆辉;沙坡头人工植被组成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年01期
6 戴超凡,刘青宝,邓苏,高士光;OIM XML 编码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03期
7 李留英;韩冰;曹蕾;齐治昌;;统一建模语言UML[J];计算机科学;1998年05期
8 卢冰原,李龙澍;基于GIS的UML建模研究与实践[J];微机发展;2001年06期
9 李金贵;沙坡头降水特点分析[J];中国沙漠;1991年01期
10 樊恒文,肖洪浪,段争虎,李新荣,李涛,李金贵;中国沙漠地区降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燕丽;崔向慧;卢琦;李新荣;肖洪浪;王学全;;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方法与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沙漠;2006年04期
2 吴建国,常学向;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探索[J];中国沙漠;2005年04期
3 ;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年02期
4 任鸿昌;孙景梅;祝令辉;孟庆华;;西部地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林业资源管理;2007年06期
5 黄培佑;;论新疆开发与持续发展的生态策略——从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特征剖析[J];新疆环境保护;1993年03期
6 崔向慧,王兵,亢新刚,冯强;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陈志人,张维祥;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控制机理——兼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生态学问题[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年02期
8 罗海江,王文杰,唐贵刚;国家环境监测综合数据空间元数据库系统的设计[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05期
9 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10 和克俭;曹鑫;黄晓霞;陈晋;张元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地区的土壤结皮及其保护[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戈;吴小寅;尹琦明;莫荣旭;;网络化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李顺;魏斌;王桥;;适合我国环境数据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高凤杰;张海荣;承达瑜;冯启言;;基于WebGIS的矿区环保节能电子政务系统建设[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黄培佑;;对荒漠生态系统动态效应与生态建设[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5 黄培佑;;干旱区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崔向慧;;荒漠生态系统水热平衡规律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协保;孙继霖;吴照柏;;岩溶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8 纪力强;;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动态[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钟善锦;余戈;;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孙宝利;黄金丽;董一威;仝乘风;;农业环境监测协作共用网的内涵与运行模式研究[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威;实现数据共享 共同保护海洋[N];中国海洋报;2006年
2 黄明钢 通讯员 陈敏辉;古树名木实行卫星定位监测[N];深圳商报;2005年
3 驻站记者 刘忠友 通讯员 刘秀;敖汉旗建成沙地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站[N];赤峰日报;2010年
4 邹建丰;我省铁腕整治太湖农业面源污染[N];新华日报;2008年
5 刘国信;治沙:各国经验可借鉴[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刘琴;紧急完善动植物监测体系[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邹志飞;若尔盖湿地保护工作措施有力[N];阿坝日报;2007年
8 甘晓芳;甘肃 拟建生态环境监测网[N];中国环境报;2001年
9 刘裕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推进资源监测体系建设[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10 邹志飞;若尔盖 湿地保护措施得力[N];阿坝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晓旭;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方法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张克斌;荒漠化评价与监测研究——以盐池县荒漠化评价监测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师庆三;干旱区景观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初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白祥;新疆艾比湖湖泊湿地生态脆弱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敏洁;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和GIS结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芊;基于元数据的环境GIS集成[D];河南大学;2005年
3 马青;中国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彭大为;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5 侯瑞萍;荒漠化对土壤及植被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王舒曼;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王延军;有机农场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及生态肥对土壤养分的调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左一鸣;基于GIS的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发[D];河海大学;2004年
9 张杰;干旱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景观异质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10 林守yN;崇明湿地碳源汇信息共享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2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279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