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认知视角下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18:46
对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群体协作模式的认知和理解。从互动认知视角出发,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网络百科协同创作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并重点分析认知差异在系统演化中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百度百科词条——NBA为例,选取2008~2019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认知差异、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间的联动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认知差异是网络百科协同创作系统的内驱力,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等程度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的影响最显著。
【文章来源】:管理学报. 2020,1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网络百科协同创作过程 ?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演化模型(见图2)。OECC系统被划分为知识系统和认知系统,两个系统间的协同演化类似于双齿轮联动模型:两个齿轮沿各自的轴旋转(类似于模型中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系统间的循环动力学),通过相互作用(类似于模型中的内驱力——认知差异),实现轨迹漂移(知识演化和认知发展)。信息质量是群体知识协作的结果和目的,是衡量群体绩效的关键指标,因此,信息质量属于知识系统的核心要素,知识系统的演化本质上体现了信息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此外,OECC完美地诠释了群体智慧的理念,大量参与者拥有丰富的认知资源,成为知识协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由此可知,群体规模是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认知系统的发展主要依靠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简言之,认知差异与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OECC系统的协同演化。3 认知差异概念界定及分类
下面通过方差分解来分析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图4。具体来看,由图4(a)可知,除自身外,其变动的贡献度主要源自于认知差异,从第1期的74.47%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55.13%,平均贡献度高达61.93%。这说明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支持了假设1a。由图4(b)可知,除了自身外,其变动的贡献度主要源自于认知差异,从第1期的83.91%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52.53%,平均贡献度高达64%。这说明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再次支持了假设2a。此外,针对不同程度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的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由图4(c)可知,中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低等、中等和高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22.10%、41.84%和22.05%。由此可见,相比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中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再次支持了假设1b。由图4(d)可知,中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低等、中等和高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22.02%、38.98%和24.92%。由此可见,相比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中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再次支持了假设2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效应测度研究[J]. 杨武,田雪姣. 管理学报. 2018(08)
[2]基于超网络的大众协同创新社区用户知识模型研究[J]. 唐洪婷,李志宏,秦睿. 管理学报. 2017(06)
[3]面板VAR模型框架下我国低碳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动态分析[J]. 虞晓雯,雷明. 中国管理科学. 2014(S1)
[4]正面自我标签对建议采纳的影响[J]. 段锦云,周冉,古晓花. 心理学报. 2014(10)
[5]团队知识转移:多样性与网络传递性的作用[J]. 魏钧,李淼淼. 科研管理. 2014(05)
[6]Does conflict matter in the success of mass collaboration? Investigat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 of conflict in Wikipedia[J]. Kewen WU,Qinghua ZHU,Julita VASSILEVA,Yuxiang ZHAO.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01)
[7]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研究[J]. 张薇薇,王昊,朱晓东.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04)
本文编号:3098204
【文章来源】:管理学报. 2020,17(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网络百科协同创作过程 ?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网络百科协同创作演化模型(见图2)。OECC系统被划分为知识系统和认知系统,两个系统间的协同演化类似于双齿轮联动模型:两个齿轮沿各自的轴旋转(类似于模型中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系统间的循环动力学),通过相互作用(类似于模型中的内驱力——认知差异),实现轨迹漂移(知识演化和认知发展)。信息质量是群体知识协作的结果和目的,是衡量群体绩效的关键指标,因此,信息质量属于知识系统的核心要素,知识系统的演化本质上体现了信息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此外,OECC完美地诠释了群体智慧的理念,大量参与者拥有丰富的认知资源,成为知识协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由此可知,群体规模是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认知系统的发展主要依靠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简言之,认知差异与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OECC系统的协同演化。3 认知差异概念界定及分类
下面通过方差分解来分析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图4。具体来看,由图4(a)可知,除自身外,其变动的贡献度主要源自于认知差异,从第1期的74.47%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55.13%,平均贡献度高达61.93%。这说明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增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支持了假设1a。由图4(b)可知,除了自身外,其变动的贡献度主要源自于认知差异,从第1期的83.91%逐渐下降到第10期的52.53%,平均贡献度高达64%。这说明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再次支持了假设2a。此外,针对不同程度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和信息质量的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由图4(c)可知,中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低等、中等和高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22.10%、41.84%和22.05%。由此可见,相比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中等认知差异对群体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再次支持了假设1b。由图4(d)可知,中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贡献度明显高于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低等、中等和高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22.02%、38.98%和24.92%。由此可见,相比低等和高等认知差异,中等认知差异对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再次支持了假设2b。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效应测度研究[J]. 杨武,田雪姣. 管理学报. 2018(08)
[2]基于超网络的大众协同创新社区用户知识模型研究[J]. 唐洪婷,李志宏,秦睿. 管理学报. 2017(06)
[3]面板VAR模型框架下我国低碳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动态分析[J]. 虞晓雯,雷明. 中国管理科学. 2014(S1)
[4]正面自我标签对建议采纳的影响[J]. 段锦云,周冉,古晓花. 心理学报. 2014(10)
[5]团队知识转移:多样性与网络传递性的作用[J]. 魏钧,李淼淼. 科研管理. 2014(05)
[6]Does conflict matter in the success of mass collaboration? Investigat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 of conflict in Wikipedia[J]. Kewen WU,Qinghua ZHU,Julita VASSILEVA,Yuxiang ZHAO.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2(01)
[7]互联网用户协同创作与内容共享的活动系统研究[J]. 张薇薇,王昊,朱晓东.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04)
本文编号:3098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098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