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
发布时间:2021-07-13 06:41
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互联网资源和互联网普及的双重视角,以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与非线性,结果发现,互联网资源和互联网普及均对区域创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互联网普及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互联网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还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其中互联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呈现高水平陷阱特征;而互联网普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则不断增强,存在显著的网络效应。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1.互联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机理
2.互联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机理
3.互联网普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机理
4.互联网普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机理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门槛变量)。
(3)控制变量。
3.实证检验及其解释
(1)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效应
(2)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7)
[2]“互联网+”是否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J]. 李珊珊,徐向艺.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2)
[3]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解释[J]. 王金杰,郭树龙,张龙鹏. 南开经济研究. 2018(06)
[4]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述评[J]. 惠宁,刘鑫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5]互联网对中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与效应[J]. 张旭亮,史晋川,李仙德,张海霞. 经济地理. 2017(12)
[6]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 江小涓. 经济研究. 2017(03)
[7]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 郭家堂,骆品亮. 管理世界. 2016(10)
[8]科技价值与“互联网+”行动对创新创业的作用[J]. 郑文范,刘明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 罗珉,李亮宇.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1)
[10]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创新模式[J]. 董洁林,陈娟. 科研管理. 2014(12)
本文编号:3281561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1.互联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机理
2.互联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机理
3.互联网普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机理
4.互联网普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机理
三、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门槛变量)。
(3)控制变量。
3.实证检验及其解释
(1)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效应
(2)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能成为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新动能吗[J]. 韩先锋,宋文飞,李勃昕. 中国工业经济. 2019(07)
[2]“互联网+”是否有效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J]. 李珊珊,徐向艺.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2)
[3]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解释[J]. 王金杰,郭树龙,张龙鹏. 南开经济研究. 2018(06)
[4]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述评[J]. 惠宁,刘鑫鑫.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5]互联网对中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与效应[J]. 张旭亮,史晋川,李仙德,张海霞. 经济地理. 2017(12)
[6]高度联通社会中的资源重组与服务业增长[J]. 江小涓. 经济研究. 2017(03)
[7]互联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吗?[J]. 郭家堂,骆品亮. 管理世界. 2016(10)
[8]科技价值与“互联网+”行动对创新创业的作用[J]. 郑文范,刘明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9]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 罗珉,李亮宇.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1)
[10]无缝开放式创新:基于小米案例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产品创新模式[J]. 董洁林,陈娟. 科研管理. 2014(12)
本文编号:3281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28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