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新媒体时代微博用户沉浸体验下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潜在示能性的调节效应

发布时间:2021-09-04 09:06
  微博在内容日趋多元化、内容营销与数字营销并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导致用户流失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微博应用沉浸式信息流的设计特点吸引着众多用户沉浸其中,但影响用户沉浸状态与持续使用行为的关系尚缺乏理论支撑。本研究以沉浸理论为基础,引入潜在示能性作为调节变量,实证分析微博用户沉浸状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强调沉浸与持续使用行为的联系。 

【文章来源】:图书馆.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新媒体时代微博用户沉浸体验下持续使用行为研究——潜在示能性的调节效应


潜在示能性对于信息分享与沉浸状态的调节效果

模型图,模型,平均数,效果


由图1可见,在潜在示能性对沉浸状态与信息分享频次两者关系调节效果的验证结果中发现:潜在示能性与沉浸状态的交互作用对信息分享频次具有预测效果(t-value=2.254,p<0.05)。由此观之,潜在示能性对于沉浸状态与信息分享频次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效果,H8得到支持。为进一步了解调节效果,本研究采取Kuo和Tsaur[37]验证调节效果的方法,根据用户沉浸状态的平均数将被访者划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两个群体,再根据潜在示能性的平均数将被访者分为高分与低分两个群体。由此即可形成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四种组合,然后算出这四种组合在信息分享频次中的平均数并进行绘图,结果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NA的社会热点事件微博舆情阶段性传播网络的结构分析——以“于欢案”为例[J]. 成俊会,张思,吉清凯.  管理评论. 2019(03)
[2]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J]. 董庆兴,周欣,毛凤华,张斌.  现代情报. 2019(03)
[3]基于依恋理论的企业微博持续“关注”意愿研究[J]. 李琪,高夏媛.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沉浸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 徐娟,黄奇,袁勤俭.  现代情报. 2018(10)
[5]基于SOR模型的在线用户追加评论信息采纳机制研究[J]. 邓卫华,易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08)
[6]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理解效果及沉浸体验实验研究——以科普知识为例[J]. 马捷,张光媛,徐晓晨,蒲泓宇.  图书情报工作. 2018(16)
[7]基于小世界与结构洞理论的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效率及案例分析[J]. 张坤,姜景,李晶,王文韬.  图书馆. 2018(08)
[8]网络群体协作中用户持续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王骞敏,孙建军.  图书馆杂志. 2018(05)
[9]我国微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黄楚新,刁金星.  中国记者. 2018(03)
[10]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安全话题文本分类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 马海群,王今.  图书馆. 2017(05)



本文编号:3382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382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