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22:27

  本文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种种方便。近年来,移动社交网络伴随着低价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而迅速发展,大量的用户开始利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各大企业加入移动社交网络的竞争中。移动社交网络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并研究的对象,在移动社交网络竞争激烈又快速发展的时刻,如何才能提高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黏性,如何才能针对用户的特点改进移动社交网络的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探索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对移动社交网络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归纳总结,深入分析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期望确认模型的基础上,整合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理论,将四个新的影响因素引入期望确认模型中,构造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的研究模型,提出11个研究假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并且支持了大部分的假设。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参考前人的经典量表,结合移动社交网络背景,形成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收回261份有效问卷;然后,利用SPSS 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最后,利用AMOS 17.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最终结果显示,满意度、主观规范、感知转换成本、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度和感知娱乐性这七个变量都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满意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转换成本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而感知有用性通过满意度间接对持续使用意愿产生影响;感知隐私风险则对持续使用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最后,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假设检验的结果作了合理的解释,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为移动社交网络运营商的管理和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在移动社交网络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动社交网络 期望确认模型 持续使用意愿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626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创新点13-14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14-16
  • 2 相关研究综述16-28
  • 2.1 移动社交网络的研究概况16-20
  • 2.1.1 移动社交网络的定义和特点16-17
  • 2.1.2 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17-18
  • 2.1.3 移动社交网络的研究现状18-20
  • 2.2 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相关理论20-23
  • 2.2.1 期望确认模型20-21
  • 2.2.2 理性行为理论21-22
  • 2.2.3 计划行为理论22
  • 2.2.4 感知娱乐性理论22-23
  • 2.2.5 感知风险理论23
  • 2.3 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相关研究现状23-28
  • 2.3.1 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24-25
  • 2.3.2 移动服务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25-26
  • 2.3.3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研究现状26-28
  • 3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模型和假设28-33
  • 3.1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模型28-29
  • 3.2 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研究假设29-33
  • 3.2.1 期望确认模型相关假设29-30
  • 3.2.2 感知娱乐性相关假设30
  • 3.2.3 感知转换成本相关假设30-31
  • 3.2.4 感知隐私风险相关假设31
  • 3.2.5 主观规范相关假设31-33
  • 4 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问卷设计33-38
  • 4.1 问卷设计过程33
  • 4.2 研究变量定义33-34
  • 4.3 研究变量测度34-36
  • 4.4 研究问卷预测试36-37
  • 4.5 研究问卷发放与回收37-38
  • 5 移动社交网络持续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38-47
  • 5.1 持续使用意愿问卷描述统计分析38-39
  • 5.2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39-43
  • 5.2.1 量表的信度分析39-41
  • 5.2.2 量表的效度分析41-43
  • 5.3 持续使用意愿模型实证假设检验分析43-47
  • 5.3.1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43-45
  • 5.3.2 持续使用意愿模型修正45-47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47-50
  • 6.1 研究结论47-48
  • 6.2 移动社交管理策略48-49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7
  • 附录 调查问卷57-59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可;;正在走红的企业社交网络[J];IT经理世界;2009年11期

2 曹增辉;;社交网络更偏向于用户工具[J];信息网络;2009年11期

3 ;美国:印刷企业青睐社交网络营销新方式[J];中国包装工业;2010年Z1期

4 孙瑜;谢文;何刚;潘海东;;社交网络颠覆了什么?[J];英才;2011年03期

5 贾富;;改变一切的社交网络[J];互联网天地;2011年04期

6 吕文龙;;人人网上市:社交网络的“噩耗”[J];互联网周刊;2011年09期

7 谭拯;;社交网络:连接与发现[J];广东通信技术;2011年07期

8 竹子俊;;社交网络迎来新一轮角逐[J];中国对外贸易;2011年08期

9 陈一舟;;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J];传媒;2011年12期

10 任健;;SNS享食免费大餐[J];科技创业;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龙;李艳兵;;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预测与关系强度研究[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2 宫广宇;李开军;;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网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3 杨子鹏;乔丽娟;王梦思;杨雪迎;孟子冰;张禹;;社交网络与大学生焦虑缓解[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毕雪梅;;体育虚拟社区中的体育社交网络解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杜p

本文编号:380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80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