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Wurgler(JFE2000)发现在资本配置越有效的金融市场中,公司层面信息的含量越丰富。然而,Morck等(JFE2000)发现在新兴资本市场中公司层面信息的含量很低,特别是中国股市面临该问题的严重程度在40个样本国家中列居世界第二。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相关的公司特征、公司及时间固定效应后,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与股价中公司层面信息的含量负相关。该现象在控制了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后仍旧显著。此外,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明显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这些现象说明,盈余管理是降低我国公司层面信息含量的重要原因。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可以提高资本在证券市场上配置与利用的效率。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润集团;
【关键词】: 公司层面信息 盈余管理 资本有效配置 公司治理 信息披露 会计制度改革
【分类号】:F832.51;F275;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金融市场的主要职能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本,,将投资者的资金从利用率低的企业向利用率高的企显转移。股票价格同时包含了市场宏观层面的信息和公司微观层面的信息①。wurgler(2000)发现丰富的公司层面信息可以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在一个市场上,不132小扮研毛总第378期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2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3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4 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5 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6 冯用富;董艳;袁泽波;杨仁眉;;基于R~2的中国股市私有信息套利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7 权小锋;吴世农;;投资者关注、盈余公告效应与管理层公告择机[J];金融研究;2010年11期
8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年09期
9 PaulM.Healy,JamesM.Wahlen,王学军,肖华,曲晓辉;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0年11期
10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江;股利政策的一般性模式——一个投资行为模型的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顾振伟;欧阳令南;;频数分布法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潘东旭;查冬兰;;信息披露质量对边际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昌锐;倪娟;;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赵敬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明虎,罗媛媛;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许跃辉;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成因——基于股东投票权完备性角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席彦群;刘绍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邓小洋,张琪;盈余管理动机实证研究的发现及政策意义[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牛永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治理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明华;蔡卫星;曾诚;;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特征的证据[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刘笑华;;滥用会计估计对策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3 柯明;朱小平;;审计委员会特征、审计费用与信息披露质量[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崔学刚;赵颖囡;;批发零售企业独立董事背景与会计信息质量[A];“2009年北京批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忠松;;坚持科学发展的人力因素和保障体系[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s
本文编号:405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40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