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二级干线传输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5:13

  本文关键词: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二级干线传输网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长途传输网 DWDM SDH OTN 网络建设


【摘要】:随着电信业务中宽带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IP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电信网络所采用的交换技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电路交换技术对于以突发性数据为主的业务而言,传输成本和交换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存在着网络资源浪费以及必须采用复杂的信令、计费和网管等缺点,已经不能适应高速数据通信应用的需要。2011年,我区IP骨干网、无线核心网以及大客户专业将有大量的10G、2M电路需求,而现有电路已不能满足此部分电路需求,因此需对我区二级干线DWDM系统及SDH系统进行扩容建设。 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概述里首先介绍了内蒙古长途传输网建设的项目背景,以及长途传输网目前所使用的传输技术;第二章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区内长途传输网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详细队2011年长途传输网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详细描述了2011年内蒙古区内长途传输网的建设方案,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主要针对2011年长途传输网的建设的项目评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项目建成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长途传输网 DWDM SDH OTN 网络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N919.3;F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项目提出的历史背景9
  • 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9-11
  • 1.2.1 区内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9-10
  • 1.2.2 电信市场竞争的需要10
  • 1.2.3 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10-11
  • 1.3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11-12
  • 1.4 长途传输网介绍12-13
  • 1.4.1 长途传输网概述12
  • 1.4.2 SDH数字同步系统12
  • 1.4.3 DWDM波分复用系统12-13
  • 1.4.4 OTN系统13
  • 1.5 长途传输网的演进13-19
  • 1.5.1 光纤发展趋势13-14
  • 1.5.2 传输系统发展趋势14-16
  • 1.5.3 传输网络发展趋势16-19
  • 第二章 内蒙古长途传输网现状分析19-41
  • 2.1 长途传输网资源现状19-20
  • 2.2 长途传输网光缆现状20
  • 2.3 长途传输网传输系统现状20-31
  • 2.3.1 DWDM系统现状20-27
  • 2.3.2 OLP保护现状27
  • 2.3.3 SDH系统现状27-31
  • 2.4 长长中继传输网传输系统现状31-32
  • 2.4.1 内蒙古自治区长长中继光缆现状31-32
  • 2.4.2 内蒙古自治区WDM长长中继系统现状32
  • 2.4.3 内蒙古自治区SDH长长中继系统现状32
  • 2.5 长途传输网网管系统现状32-33
  • 2.6 长途传输网传输电路现状33-37
  • 2.7 长途传输网存在的问题37-39
  • 2.7.1 长途光缆网资源38
  • 2.7.2 区内长途传输系统资源38-39
  • 2.8 长途传输网发展目标及策略39-41
  • 2.8.1 网络发展目标39
  • 2.8.2 网络发展策略39-41
  • 第三章 长途传输网业务预测分析41-48
  • 3.1 固话长途语音业务需求41-42
  • 3.2 移动长途语音业务需求42-43
  • 3.3 3G数据业务需求43
  • 3.4 互联网(IP)业务需求43-44
  • 3.5 基础数据网业务需求44
  • 3.6 出租电路业务需求44-46
  • 3.7 电路总需求预测及分析46-48
  • 3.7.1 带宽需求分析46
  • 3.7.2 业务对安全可靠性的分析46-47
  • 3.7.3 竞争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47-48
  • 第四章 长途传输网建设方案48-61
  • 4.1 网络组织与建设原则48
  • 4.2 网络建设方案48-55
  • 4.2.1 新建二级干线OTN系统49-53
  • 4.2.2 新建二级干线SDH系统53-55
  • 4.3 网络保护方案论证55
  • 4.3.1 光路层保护方案55
  • 4.3.2 电路层保护方案55
  • 4.4 新建80×1OG OTN站型设置55-57
  • 4.4.1 光再生段衰耗配置55-56
  • 4.4.2 全线各局站配置56-57
  • 4.5 光再生段传输指标(光衰耗、色散、光信噪比)的计算57-61
  • 4.5.1 传输衰耗对中继距离的限制58-59
  • 4.5.2 色散对中继距离的限制59
  • 4.5.3 光信噪比对中继距离的限制59-61
  • 第五章 工程建设效果分析61-62
  • 5.1 工程建设成果61
  • 5.2 工程建设遗留问题61-62
  • 参考文献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志明;中国联通长途通信网的建设与发展[J];电信科学;1999年07期

2 ;王健全博士谈中国联通长途传输网演进规划[J];通讯世界;2005年08期

3 ;联通展上看北电[J];每周电脑报;1998年19期

4 陈新明;中国联通IP电话业务介绍[J];当代通信;1999年16期

5 DZ;中国邮政将成中国联通营销代理商[J];广播电视信息;1999年09期

6 ;阿尔卡特赢得中国联通传输网合同[J];电信技术;2000年05期

7 张范;中国联通GSM移动通信网的现状和发展[J];电信快报;2000年08期

8 乔楠,阴志华;从一体化到“醿”体化——中国联通电信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型报告会侧记[J];通信世界;2000年21期

9 ;中国联通:CDMA技术大显身手[J];电子商务;2002年05期

10 ;CDMA:联通胜负手[J];信息产业报道;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向NGN演进过渡的成功实践——中国联通数据、固定、互联网网络建设历程回顾[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杨力凡;;中国联通G&G双模移动通信系统技术介绍[A];2005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士彦;;序言[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沈文粹;;中国联通“村村通”VSAT系统介绍[A];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少峰;;关于建立中国联通人才队伍的几点思考[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孟力;王月;于守洵;潘涠涛;;基于分形理论的通信市场用户发展数量预测[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宝奇;;卫星通信是突发灾害时快捷、有效的通信保障手段——卫星通信在中国联通“汶川”抗震救灾中应用介绍[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专题报告[C];2008年

8 李静;;中国联通面向IMS的网络融合演进的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李宝奇;;卫星通信是突发灾害时快捷、有效的通信保障手段——卫星通信在中国联通“汶川”抗震救灾中应用介绍[A];中国科协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专题报告文集[C];2008年

10 赵铭浩;马少武;唐雄燕;王晓湘;;移动回传网络承载技术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端到端方案服务联通[N];通信产业报;2007年

2 杨玲玲;中国联通着力做优做强基础网[N];人民邮电;2004年

3 记者 依然;中国联通:BREW业务提升优势[N];中国电子报;2005年

4 杨玲玲;中国联通大打定位牌[N];人民邮电;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剑巍;两网混营 联通拆分传言落定[N];财经时报;2006年

6 杨玲玲;中国联通全面整合品牌架构[N];人民邮电;2006年

7 姚春鸽;中国联通七款“世界风”手机上市[N];人民邮电;2006年

8 连萱;13年,中国联通成就未来[N];人民邮电;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中小路;中国联通正式结盟韩国SK电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中小路;中国联通上半年净利润增两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宏新;通信行业移动业务市场机制及效率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2 王斌;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志强;电信个人客户价值度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4 张成波;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温丹辉;电信业的过度竞争、串谋与资源共享[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6 张立华;我国通信运营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蒋红娟;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8 吴艳文;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李荣华;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杨灵;中国电信市场重组中的竞争与垄断[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冬;中国联通内蒙古分公司二级干线传输网建设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刘明;中国联通移动通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3 赵烁;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殷洁;移动通信行业技术进步战略研究——中国联通CDMA业务实证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5 宋宁;从品牌和服务角度分析中国联通的竞争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任睿;提升中国联通客户价值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刘勇;中国联通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朱勇栋;中国联通股份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9 王U,

本文编号:533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533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0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