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我国网络问责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18:20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问责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问责 优势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几何数增长态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念、方式、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公民网络问责的兴起是一个典型的表征。 网络问责是指公民以网络为途径和平台,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等途径,针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状况进行监督,并要求其承担结果的一种监督行为。网络问责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使政府政务公开、透明,从而有效遏制暗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不合理现象,公众通过网络获得了自己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公民意识显著增强,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另一方面,网络问责的出现弥补了传统行政问责乏力的缺陷,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的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推动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执政思路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行政理念由“权力至上”转向“权责对等”。 当前,网络问责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然而,在充分肯定网络问责的时代价值与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理性地审视网络问责中存在的,诸如网络问责主体——非理性。由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社会矛盾,当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脱离了理性思考时,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网络问责客体——不配合。领导干部对网络问责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网络问责资源——不均衡。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网络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网络问责中一部分公民的民意因“数字鸿沟”而“被代表”;网络问责机制——不健全。制度化建设乏力,在其发展中,某些方面遭遇着制度上的空白点和盲区,原有的制度安排尚不具有有效提升公民政治参与与需求的吸纳能力,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待疏通和拓展,公民的利益诉求缺乏制度性的对话机制,网络政治参与的许多方面与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机制发生冲突等问题。 因而,全面、客观地审视和评估当前公民网络问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就有利于公民网络问责健康、可持续发展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在评析网络问责在政治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的优势,当前我国网络问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问责诸如营造网络政治文化、健全网络问责立法、均衡网络问责资源、完善网络问责机制等改进之策,以促进我国公民网络问责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问责 优势 存在问题 完善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0.9;F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20
  • 一、 问题的提出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12
  • (二) 实践价值12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8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2-17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7-18
  • 四、 研究方法18
  • 五、 创新与不足18-20
  • 第一章 网络问责的出现及其优势20-30
  • 一、 网络问责兴起的时代背景20-24
  • (一) 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21-22
  • (二) 公民民主诉求的快速增长22-23
  • (三) 传统问责方式的内在缺陷23-24
  • 二、 网络问责内涵及其特征24-26
  • (一) 网络问责的内涵24
  • (二) 网络问责的特征24-26
  • (三) 网络问责的构成26
  • 三、 网络问责的优势26-30
  • (一) 拓展行政问责方式26-27
  • (二)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27-28
  • (三) 促进政府管理创新28-30
  • 第二章 我国网络问责运行机制分析30-37
  • 一、 传统行政问责制的运行特点30-34
  • (一) 传统行政问责制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30-31
  • (二) 行政问责制运行机制的问责范围31-32
  • (三) 行政问责制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32-34
  • 二、 我国网络问责的运行机制34-37
  • (一) 网络问责的起点——网络曝光34-35
  • (二) 网络问责的基础——广泛参与35
  • (三) 公共舆论推动政府介入问责事件35-37
  • 第三章 网络问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7-42
  • 一、 网络问责主体的非理性37-38
  • 二、 网络问责客体的不配合38-39
  • 三、 网络问责资源的不均衡39-40
  • 四、 网络问责机制的不健全40-42
  • (一) 缺乏回应机制40
  • (二) 缺乏互动机制40-41
  • (三) 缺乏权力保障机制41
  • (四) 缺乏法律保障机制41-42
  • 第四章 网络问责的完善42-53
  • 一、 营造网络政治文化42-45
  • (一) 坚守正确舆论导向42-43
  • (二) 培育网民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43-45
  • 二、 健全网络问责立法45-46
  • 三、 均衡网络问责资源46-50
  • (一) 扩大网络资源的供给46-47
  • (二) 畅通公民参与问责渠道47-49
  • (三) 完善网络问责平台建设49-50
  • 四、 完善网络问责机制50-53
  • (一) 网络监督机制的创新完善50-51
  • (二) 网络问责回应机制的完善51-52
  • (三) 网络问责与传统问责的对接机制的完善52-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冬华;;中西方情境中的互联网与民主——一项海外文献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言斐;;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公民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3期

3 苏礼和;;浅析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熊光清;;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5 杨福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赖于健全的法制保障[J];领导之友;2011年02期

6 余君,白义;解读网络政治学[J];求索;2005年08期

7 张鸷远;赵振江;;网络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8 刘雅静;;实现公民规范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探讨[J];理论学习;2010年12期

9 昝玉林;许文贤;;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9期

10 高宏星;;科学对待网络政治参与需要树立“三种意识”[J];领导科学;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学升;羊震;;走近和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多维性建构——以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为视角[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永州市冷水滩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吕华军;关注、培育公民社会[N];湖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俭;红枫现象: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缩影[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谢海定;公民社会与社团组织的繁荣[N];工人日报;2002年

4 张丽霞;公民社会中的星星之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俞可平;正确对待民间组织[N];北京日报;2006年

6 西铁城;“透明的口袋”,才能容放更多慈善的心[N];光明日报;2009年

7 高志民;增强公益慈善组织“造血”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张志;民主社会的公民理应拥有常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记者 李斌 顾瑞珍;“公民社会”“小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邓聿文;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N];学习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刘凝;我国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雪;我国网络问政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6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696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8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