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基于GIS的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与预测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0:02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与预测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面沉降 信息管理与预测 D地理处理系统 三维建模 数据可视化


【摘要】:在分析3D GIS(地理处理系统)技术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GIS的城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与预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功能、体系结构。提出了基于地下水抽汲的地面沉降计算模型的选择原则、基于混合数据模型的地面沉降信息三维建模、数据可视化流程及系统Web发布功能的3层体系结构等解决系统建设中难题的方案。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地面沉降 信息管理与预测 D地理处理系统 三维建模 数据可视化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01AA135170)
【分类号】:P208;TU478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水资源匮乏、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逐一凸现出来,其中地面沉降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近60座,沉降幅度大于100 cm的城市约20个[1]。严重的地面沉降可造成地表和地下排水不畅、建筑地基下陷、城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加华,崔亚莉,邵景力,陈占成,文唐章;济宁市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三维有限元模拟[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吴立新,史文中,Christopher Gold;3D GIS与3D GMS中的空间构模技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3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J];地球科学;1998年04期

4 李培军;层状地质体的三维模拟与可视化[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5 阎世骏,刘长礼;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6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吴孟杰,应玉飞;城市地面沉降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地质论评;2002年06期

7 陆衍,李勤奋,过仲阳,潘黎帆,陈蓉;上海地面沉降自动监测及信息系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张周平,吴创奇;城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研究[J];四川测绘;2003年04期

9 李勤奋,方正,王寒梅;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型计算及预测[J];上海地质;2000年02期

10 陈崇希,裴顺平;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彩虹;王媛;张雪颖;;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周业如;季素;;GPS现场精确测量技术在配电GIS中的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周业如;季素;;GPS现场精确测量技术在配电GIS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毕永传;王开章;李晓;;绣针河下游地区三维地层建模[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5 刘桂芳,卢鹤立;从数字地球系统看3S技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魏纲;张金菊;魏新江;;数学模型在盾构地面长期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7 王冬梅;冯震;;改进泊松模型在路基沉降中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黄轶,龚丽芳;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中问题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3年03期

9 陈戈,阎世骏,李铁锋;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10 马宁;浅谈港口地理信息系统[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国雄;宰金珉;宋林辉;徐美娟;;岩土工程半解析半数值方法若干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锋;顾欲晓;李堑;齐志高;袁育芬;;浅谈“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信息查询系统”的开发及应用[A];中国粮油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综合卷)[C];2002年

3 马润赓;刘少峰;;基于网络的战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内容和关键技术[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吉福龙;;利用ArcGIS软件对济南市二调数据进行拓扑关系检查[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佳;;浅议GIS的发展与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曾志明;宋关福;;SuperMap空间数据管理探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良峰;刘修国;尚建嘎;;面向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3DGIS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圣武;王宏涛;;论GIS发展存在的问题[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尚建嘎;刘修国;;数字城市地质空间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Review on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ing issues of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新生代·地磁与空间电磁·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章冲;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晓坤;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史云飞;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7 唐利民;非线性最小二乘的不适定性及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缪濵;公(铁)工程三维选线的群智能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刘寒鹏;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燕;精准定位变率施肥播种免耕机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初剑;地震成像系统块体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文良;滨海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滕珂;膨胀土固结与蠕变试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陶立为;软土中水位升降引发的固结解析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智宏;基于GIS的矿产资源储备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海明;昆明城市环境下附加应力场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金;GIS空间分析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聪;地下水位变化对砂土地基承载特性影响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元,林宗坚,李成明;真三维GIS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测绘科学;2000年02期

2 周卫;基于MapInfo的地面沉降信息系统[J];测绘通报;2001年03期

3 孙敏,唐小明,赵仁亮;面向对象的三维矢量GIS数据模型及拓扑关系的建立[J];测绘通报;1998年07期

4 韩国建,郭达志,金学林;矿体信息的八叉树存储和检索技术[J];测绘学报;1992年01期

5 孙敏,陈军,张学庄;基于表面剖分的3DCM空间数据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00年03期

6 程朋根,龚健雅;地勘工程3维空间数据模型及其数据结构设计[J];测绘学报;2001年01期

7 吴立新,张瑞新,戚宜欣,齐安文,李冰;3维地学模拟与虚拟矿山系统[J];测绘学报;2002年01期

8 李德仁,李清泉;一种三维GIS混合数据结构研究[J];测绘学报;1997年02期

9 李青元;三维矢量结构GIS拓扑关系及其动态建立[J];测绘学报;1997年03期

10 舒红,陈军,杜道生,樊启斌;时空拓扑关系定义及时态拓扑关系描述[J];测绘学报;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士良;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3期

2 王祝芳;张弘怀;沈嘉;;宁波市积极预防地面沉降[J];决策与信息;2009年12期

3 吴林奎;孙永福;;论上海地面沉降与控制[J];地质学报;1973年02期

4 张之一;;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J];地质论评;1981年03期

5 姜岩,栾元重;地面沉降灰色模型预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6期

6 王园,王沁,郑祖国;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的数据本构预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3期

7 张克绪,李明宰,周宏;哈尔滨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对工程的危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8年04期

8 李相德,许树国;从天津市控制地面沉降的实践看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年02期

9 郑铣鑫,武强,侯艳声,应玉飞;关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10 赵建康,吴孟杰,刘思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佴磊;谭周地;杨健;;上海市浦东新区地面沉降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许丽娟;;天津市西青区超采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于强;郑玉萍;;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令海;刘增寿;张成兵;;沧州市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及防治措施探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再良;李国和;孟庆文;;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建友;王志;;温岭石粘—松门一级公路沿线区域性地面沉降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郑铣鑫;李振东;;从“预压固结线”探讨宁波地面沉降的机理及控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8 姜衍祥;;地面沉降对海河行洪能力影响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庆川;徐冬;;汉沽区地面沉降及控制措施[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建图;;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对策战略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木易;长三角地面沉降损失达3150亿[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洪敏 本报实习生 徐春梅;地面沉降 城市难以承受之“重”[N];经济日报;2004年

3 楚泽涵 李艳华 李艳丽;地面沉降警示录[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研;地面沉降:每年导致损失超亿元[N];辽宁日报;2002年

5 新华;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损失逾三千亿元[N];中国矿业报;2008年

6 通讯员 李岩 记者 吴艳荣;我省东部地面沉降亟待治理[N];河北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仲超;谁来扼住长三角地面沉降“大漏斗”[N];中国商报;2005年

8 新华社记者 陈钢;西安控制地面沉降有新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记者 蓝建中;大地震致福岛等地出现大范围地面沉降[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记者 宋永敢;天津院士“支招”控制地面沉降[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刘寒鹏;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斌;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杨健;工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许烨霜;考虑地下构筑物对地下水渗流阻挡效应的地面沉降性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刘飞;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8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9 汤益先;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及其地表沉降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10 张海波;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云;武汉地铁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别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及相关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3 唐立刚;天津市地面沉降的GPS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张云霞;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方志雷;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佘文芳;沧州地区地面沉降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宋建新;沧州地面沉降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何伟;D-InSAR技术在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7年

9 祁彪;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北京—济南段)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赵慧;地面沉降的人为主控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73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973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