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论文发表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
发布日期: 2012-03-05 发布:
2011年第2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因此信贷市场以商业银行为主,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有限以及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欠缺等原因,常出现诸如信贷集中、“惜贷”和贷款资源配置低效等现象,因此做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尤其重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
一、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为防止信贷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常采用资本约束为基本的财务标准以及信贷筛选和抵押担保制度等手段和措施,在筛选风险借款人时,配给掉不符条件的借款人,结果常导致如信贷集中、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和信贷局部扩张等信贷配给现象的出现。由于信贷市场的固有缺陷加上信贷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以及战略上的短视,市场常常呈现出贷款总量变化剧烈以及市场结构性信贷配给,这对提高信贷资源配给效率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都有不利影响。
因此,有针对性地逐步解决银行信贷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信贷集中和信贷盲目扩张等问题。
二、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往往只看重经营收益,其资本质量的提升也主要以依靠外部救援为主,对依靠自身积累调整资本结构目标的意识还不够清晰。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将经营利润和资本充足挂钩,因此往往会忽视税前利润对资本金的补充功能,并把目光放在依靠外部融资上,但这种融资成本很大。外部融资作为稀缺的金融资源,即使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也仍能得到政府支持,这使得银行逐渐缺乏自发改善资本结构的动力,对资本约束有所忽视。
因此,由监管部门发起的对资本约束的规章要求每次都会引起信贷的剧烈波动,结果,形成政策出台-信贷剧烈反弹-信贷收缩过快-问题得到缓解-信贷增长加快-问题再次出现式循环,不仅影响信贷市场供给的稳定,而且还会对宏观经济造成损害。
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策略
(一)依靠内源积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要在产品的研发上集中力量发展高附加值的业务。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为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一定要从资本充足率中获得启示,抑制表内业务替代品中间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加手续费收入的中间业务。另外处理好与传统负债业务的关系,,处理好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与协调。提高资本充足率并不能在短期实现,相反,它是一个靠改善经营状况,增加自我积累能力从而补充资本金来的长期过程。内源积累不但可以节约融资成本,而且还能够让银行真正意识到资本金管理和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将资本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之中。
(二)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约束
目前来看,经济资本和资本金资本正在经历一个互动、磨合、协调的过程,但只要银行和监管者之间存在差异,经济资本和资本金资本就不可能完全一致。总体上来讲,两行关系的主流趋势是收敛和一体化。虽然国内多家银行已经实行了经济资本管理,但是由于理解的深度,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导致了银行所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仍较大。
因此,通过经济资本约束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实现了风险管理可视化。但实施的效果依赖于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与内部资金价格的科学性。
(三)建立高效灵活的信贷筛选流程
在银行贷款发放流程中,多层信贷筛选流程不但给借款人增加了时间成本,而且会带来潜在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讲,严格的筛选流程是减少风险的直接手段,与此同时,大量的筛选成本难以避免。
这主要源于银行缺乏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必要技术和手段,数据支持系统也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另外,银行对所掌握的企业信息也没有很好地分析利用。其次是信贷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未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在信息生产上的“搭便车”现象,商业银行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往往只注重规避短期风险而不注重规避长期风险。
因此,改革和完善信贷筛选运行流程势在必行。通过取消行政化的管理环节明确信贷业务贷后管理的流程及管理责任进行管理。即先由客户经理与信贷分析员共同完成贷前调查,无需通过支行行长或拓展部负责人即可直接将报送至信贷管理部审查,然后在该部人员在独立审查通过以后后直接提交贷款审查委员会。作为贷款审查委员会委员的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和市场拓展部负责人只在会议审议过程中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授信流程就被简化为了调查、审查、审议三级模式,贷审委会议审议通过后报行长签批发放贷款。改善流程对目前的商业银行有着深远的意义。此外,为授信流程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还可在信贷管理部内设放款审查中心,将贷时审查分解为授信审查和放款审查两个环节,对于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信贷业务可以既不放松审查要求,也不影响效率。
另外,信贷业务投放意味着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始,而远不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结束;因此只有全程加强信贷业务的贷后风险控制,才能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按照一般信贷业务的特点,按贷款发放后的时间将贷后管理流程分解为十余个控制点,具体为:监督资金流向、贷后第一次跟踪检查、按季检查、落实授信批复中的管理条款及督促借款、担保客户履行承诺、定期贷后检查和信用业务风险分类、风险预警或重大事项报告、到期通知、逾期催收及到期后操作等,以落实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抵押担保制度
抵押担保财产是用于补充借款人第一还款源不足的第二还款源,它有助于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及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抵押担保,在进行信贷审核时,担保条件是对借款人是否决定会被配给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尽管抵押担保制度能产生转移风险的功能,但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在风险规避技术上还比较缺乏,在总行要求减少信贷风险的指标下,分支行均不同程度地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制度。同时,贷后监督的缺乏极易导致银行忽视对贷后贷款项目进展和抵押担保财产的监控,使得信贷风险非但未减少,反而增加。因此,重视贷后监督机制,建立合理可行的贷后抵押担保监督和管理机制十分重要:首先,应整合和再造抵押担保管理流程,明确抵押担保交易中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权限,保持抵押担保管理的独立性,提高其专业水平。其次,建立更加清晰的抵押接受标准,重点审查抵押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建立内部评估和中介机构评估相结合的抵押物品价值评估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各类抵押物品设置合理的抵押覆盖率。再次,强化对抵押物品和抵押人、保证人的持续动态监控,对各类抵押物品的估值和抵押人、保证人的评估要有明确的频率要求,监测抵押品实物及价值变化情况,确保贷款存续期内抵押保证交易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最后,建立抵押品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回收数据,为开发抵押品价值评估模型和违约损失率模型奠定基础。另外,转变重贷轻管的观念,树立全程监控风险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财经界编辑部. 中国银行业最新发展报告:2009年3季度[J]. 财经界, 2008, (1): 12-25.
[2] 高洪民. 转轨经济中的信息、不确定性与贷款决策机制:一个将制度性信息内生化的贷款决策模型[J]. 财经研究, 2010, 31(5): 40-52.
[3] 赵强, 孙艳蕊.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24): 32-33.
[4] 张勇. 银根紧缩与银行信贷资金行业配置行为――来自SVAR模型的经验证据[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00-103.
本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7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14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