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公共形象:一个现代性问题
[Abstract]:Since the emergence of public affairs and public power in human society, there has been a problem of public authority "public image", but onl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This kind of "public image" has a deeper and broader rational content. The media network constructs the new social form, the network logic diffuses, has substantially changed the production, the experience, the power and the cultural process operation and the result. The powerful media system (including technology, discourse, consciousness, ways, etc.), on the one hand, dominates the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ss of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greatly influences and even interferes with the behavior of modern leaders. The "abstract" meaning, "personality" meaning and "ethics" meaning of public image are embodied in the ethics and evaluation of image. If the leader's public image is regarded as unjust, it will inevitably endanger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hake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rule and leadership.
【作者单位】: 上海市委办公厅
【分类号】:C9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兴成;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J];书屋;2003年10期
2 秦德君;;国家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2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3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冯波;;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途径[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意识形态话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伍方斐;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J];文艺研究;1998年01期
2 吴国盛;海德格尔与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耀军;;现代性视域下反思新闻娱乐化的价值与阈限[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2 刘丽霞;杨雷;;现代性与俄罗斯的“反乌托邦”文学——以扎米亚京的《我们》为中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3 郭小一;;对传统漆艺向现代性转换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4 胡丽;;科技风险的现代性反思[J];人民论坛;2011年17期
5 任春雷;;现代社会的风险特质与资本逻辑批判[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江盈;;西方现代性的生成与中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7 贾剑锋;;现代化进程中价值理性反思的问题意识与原因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8 刘远;;后现代教育学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9 袁记平;;情感民主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2期
10 王建光;;张力与裂变:地方性视野中的庙会文化及其转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尚伟;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N];天津日报;2009年
2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范垂功;关注现代性的运行[N];文艺报;2011年
4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陈乐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秦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N];经济观察报;2009年
9 孟繁华;“多元现代性”及其冲突[N];文艺报;2009年
10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科学系主任 郭忠华;从现代性的视野 理解世界和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3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4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7 拜云洁;日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河南大学;2005年
8 叶晓波;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现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9 黎明;出场与退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锦丹;现代性的焦虑、想象与颠覆——论先锋小说及其深层悖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84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238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