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一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5:10

  本文关键词:一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决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认知过程,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核心成分(Hasty,2001)。决策(decision making)是指对备择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过程(Simon,1986)。决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固有行为,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简单的押大、押小的赌博决策,到相对复杂的投资决策,再到更为复杂的婚恋决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决策行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决策的科学性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决策研究己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Simon(1978)和Kahneman(2002)两位心理学家,在相隔并不长的时间里并在同一领域两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决策科学集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于一体,可以成为对社会经济建设有直接贡献的学科。 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存在着两种决策情境:一是确定性情境,该情境中的几种方案是确定的,个体根据主观价值判断做出决策;二是不确定性情境,该情境中的几个方案是不确定的,即每个方案的客观价值或获得概率是不确定的或是两者都不确定。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更多的是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传统的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择方案,个体必须在这些备择方案中做出一个选择。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广泛存在但又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决策是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情境中的一个决策事件(例如是否去申请某个项目、是否去追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时,需要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估作出接受或者放弃该事件的决策。本研究主要考察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为此,本研究发展了一种研究任务——“接受/放弃”式赌博任务来研究这种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过程。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实验一和实验二,采用“接受/放弃”式赌博任务来考察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认知过程与机制。第二部分包括实验三和实验四,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PI)技术来研究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神经机制。第三部分为实验五,对于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确定情景中决策的进行探索性研究。 第一部分是对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认知过程与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目的:(1)通过系统操纵不确定性情境中的客观概率,来考察被试判断的自信心评估过程,,以及自信心主观概率与客观概率之间的关系;(2)通过系统操纵不确定性情境中的客观概率,来考察被试决策过程的认知机制,重点研究自信心主观概率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信心评估任务和“接受/放弃”式赌博任务对8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自信心评估和决策过程的研究。为了与现实情境一致,被试报酬完全根据赌博积分兑换。研究结果:(1)总体而言,随着自信心的增强,判断阶段和评估阶段的反应时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在判断阶段,第一个自信心水平(自信心为50—52%)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第二水平(53—59%)、第三个自信心水平(60—69%)上的反应时。在评估阶段,第一个自信心水平(50—52%)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第二水平(52—59%)、第三个(60—69%)、第四个(70—79%)自信心水平上的反应时。(2)总体而言,随着环境客观概率的提高,个体自信心的主观概率也随之提高;自信心的主观概率显著高于环境客观概率,表现出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3)被试作出“放弃”决策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作出“接受”决策的反应时。(4)总体而言,随着自信心水平的提高,被试作出“接受”决策的比率随之升高;相反,随着自信心水平的提高,被试作出“放弃”决策的比率随之下降。但在第一个自信心(50—52%)水平上作出“接受”决策的比率反而高于第二个自信心(53—59%)上作出“接受”决策的比率。结论:对环境客观概率的进行评估时,个体通常表现出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的倾向。在这种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中,个体对于事件产生有利结果的自信心水平对决策有着直接影响——当自信心水平达到自己的“接受阈限”,个体通常作出“接受”的决策,否则作出“放弃”的决策。 第二部分是对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目的:(1)研究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脑激活区域,以及脑激活与行为数据的拟合水平;(2)考察参与判断自信心评估的脑区;(3)研究对判断自信心评估敏感的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以及其脑激活数据与行为数据的拟合水平。研究方法:采用fMRI技术,对33名右利手大学生被试进行了决策和自信心评估的神经机制研究,实验任务为新发展的“接受/放弃”式赌博任务和自信心评估任务。研究结果:(1)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激活了多个脑区,包括左/右楔前叶(BA7)、左侧额中回(BA6/9)、右侧额中回(BA9)、右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颞下回(BA37)、左侧岛叶(BA13)、右侧扣带回(BA32)。(2)“放弃”决策减去“接受”决策时,激活脑区包括左侧额下回(BA13/47)、右侧额下回(BA13/47)、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颞上回(BA22)、右侧扣带前回(BA32)等脑区,且都为正激活。(3)在感兴趣区——左侧额下回(BA47)和右侧扣带前回(BA32)的同一体素上,“放弃”决策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都明显高于“接受”决策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4)判断自信心评估过程激活了多个脑区,包括右侧中央前/后回(BA2/6)、左/右扣带回(BA24/32)、左侧顶上小叶(BA7)、右侧顶上小叶(BA7)、左侧额下回(BA6)、左侧额中回(BA6)、右侧额中回(BA6)、右侧枕中回(BA18)、左侧枕中回(BA18)、左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顶下小叶(BA18)。(4)在感兴趣区——左/右扣带回(BA24/32),随着自信心水平的降低,扣带回激活的体素数量明显增加,两者呈线性负增长关系;在右侧扣带回(BA32)的同一体素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随着自信心水平降低逐渐升高;(5)在感兴趣区——左侧额下回(BA6),随着自信心水平的降低,左侧额下回激活的体素数量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在左侧额下回(BA6)的同一体素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随着自信心水平降低也有升高趋势。结论:这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激活多个脑区,包括左/右楔前叶(BA7)、左侧额中回(BA6/9)、右侧额中回(BA9)、右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颞下回(BA37)、左侧岛叶(BAl3)、右侧扣带回(BA32)。“放弃”决策减去“接受”决策时,激活脑区包括左侧额下回(BA13/47)、右侧额下回(BA13/47)、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颞上回(BA22)、右侧扣带前回(BA32)等脑区,且都为正激活。扣带回(BA24/32)和左侧额下回(BA6)的脑激活数据能够与自信心评估的行为数据较好拟合,这说明这两个脑区是判断自信心评估的敏感脑区。 第三部分是对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确定情景中决策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目的:(1)考察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自信心变化与负性前提数量(失败的次数)之间的关系;(2)考察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自信心与决策之间的关系;(3)考察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负性前提数量(失败的次数)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调查法对210名大学生被试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1)总体而言,在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自信心水平都随着负性前提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重要生活事件中,自信心下降的转折发生在第3到第4个负性前提:在一般生活事件中,自信心下降的转折也发生在第3到第4个负性前提;在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自信心下降的转折发生在第2到第3个负性前提。(2)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的“接受阈限”是不同的,重要生活事件的“接受阈限”为51%,一般生活事件的“接受阈限”为61%,不重要生活事件的“接受阈限”为62%。在重要生活事件中的“接受阈限”显著低于一般生活事件和不重要生活事件中的“接受阈限”,一般生活事件和不重要生活事件中的“接受阈限”没有显著差异。(3)在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4到第5个,在一般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3到第4个,在不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2到第3个。采用S=TRUNC(premise/n)+1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的观测数据。结论:在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负性前提明显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当自信心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导致决策发生偏转,这个最低水平就是自信心的“接受阈限”。在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4到第5个,在一般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3到第4个,在不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是第2到第3个。S=TRUNC(premise/n)+1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三类(重要、一般、不重要)生活事件中决策发生偏转的前提数量的观测数据。
【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决策 不确定情境 认知机制 神经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34
【目录】:
  • 中文摘要5-9
  • Abstract9-15
  • 英文缩写词表15-16
  • 第1章 文献综述16-48
  • 1.1 决策的定义16-19
  • 1.2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研究范式19-33
  • 1.3 不确定情境中行为决策的研究进展33-36
  • 1.4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36-40
  • 1.5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研究的经典实验任务40-43
  • 1.6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研究的综合评价43-48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48-56
  • 2.1 问题提出48-50
  • 2.2 研究框架50-54
  • 2.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54-56
  • 第3章 实验一 不确定情境中自信心评估的行为研究56-70
  • 3.1 实验目的56
  • 3.2 研究方法56-59
  • 3.3 结果与分析59-64
  • 3.4 讨论64-67
  • 3.5 结论67-70
  • 第4章 实验二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机制研究70-78
  • 4.1 实验目的70
  • 4.2 研究方法70-73
  • 4.3 结果与分析73-75
  • 4.4 讨论75-77
  • 4.5 结论77-78
  • 第5章 实验三 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78-96
  • 5.1 实验目的78
  • 5.2 研究方法78-82
  • 5.3 结果与分析82-92
  • 5.4 讨论92-94
  • 5.5 结论94-96
  • 第6章 实验四 不确定情境中自信心评估的神经机制研究96-114
  • 6.1 实验目的96
  • 6.2 研究方法96-100
  • 6.3 结果与分析100-110
  • 6.4 讨论110-113
  • 6.5 结论113-114
  • 第7章 研究五 现实生活中这种不确定性决策的探索性研究114-126
  • 7.1 研究目的114
  • 7.2 研究方法114-116
  • 7.3 结果与分析116-121
  • 7.4 讨论121-124
  • 7.5 结论124-126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126-132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26-129
  • 8.2 研究展望129-132
  • 附录1:132-134
  • 附录2:预备实验材料134-136
  • 附录3:正式实验材料136-144
  • 参考文献144-152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52-154
  • 后记154-1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艳丽;杨文;周志永;;决策的相关理论述评[J];金田;2013年06期

2 张娅玲;袁文萍;刘雷;冯廷勇;;青少年风险决策的时程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昆姝;文化影响下的创业认知决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芹;即时情绪对社会决策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继伟;信号分析在国家安全战略风险识别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敏;不确定情境下情绪冲突对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晶;决策信心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杨文静;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认知与情绪作用机制的眼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丽丽;关于面孔与背影间美丑程度的认知冲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贾世伟;人脑对反馈刺激加工的认知神经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严霞;愤怒和恐惧情景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春雷;学习和决策任务中结果评价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陈飞;负性反馈对决策信心调节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2年

9 王慧;经济决策中“接受还是放弃?”式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谢佳;情绪对延迟选择的影响及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一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356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f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