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本文关键词: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 出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物,对区域大气环境、人类健康及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气溶胶的观测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群,研究重点仍然是污染严重的北部内陆地区及排放量较大的污染颗粒物(如汽车尾气、燃煤污染等),而对南部沿海区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沿海区域一些特殊的自然及人为活动对大气气溶胶影响研究更少,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仍然不足。本文以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的海湾城市厦门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的在线气溶胶质谱技术解析台风、国庆节等特殊事件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规律,揭示特殊的人为和自然事件对于大气气溶胶影响的过程和机理。厦门地区位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影响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当节假日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车辆涌入厦门,也对大气产生大量的人为污染物。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使得厦门成为研究特殊“台风”等极端自然天气事件和国庆、春节等长假人为事件环境效应的理想地点。本论文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四级杆气溶胶(Q-AMS),全面分析表征了2013年第7号台风“苏力”和2013年国庆长假前后厦门上空大气气溶胶的变化特征,结合不同季节硝酸盐的变化特点,着重研究了特殊的人为和自然事件对于大气气溶胶的影响,论文在以下取得了新的认知和进展:1.在2013年第7号台风“苏力”影响期间,对厦门大气颗粒物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台风影响前后大气气溶胶颗粒组成、浓度分布特征。台风前大量船舶驶入停靠在厦门锚地躲避台风,致使船舶的含钒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研究表明:台风过后的1~2天空气非常干净,随后大气中颗粒物的数浓度快速升高。特别是建筑扬尘和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产生的含钙和磷酸盐的颗粒物升高最快,表明台风过后气流平缓汽车尾气和建筑扬尘仍然是主要污染源。2.在国庆长假期间,充分利用Q-AMS在定量挥发性颗粒物及SPAMS的单颗粒表征优势,深入分析厦门地区有机气溶胶的浓度、粒径分布、浓度时间序列及混合状态等特征。研究发现国庆长假期间大量的游客涌入厦门,人流、车流和物流等致使厦门大气中气溶胶颗粒物浓度在这段时间内迅速升高,Q-AMS检测到NR-PM1浓度从9.94mg/m3增加到22.23mg/m3。NR-PM1主要组分是有机颗粒物和硫酸盐颗粒物。同时,SPAMS单颗粒表征该期间厦门有机物颗粒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第一类为含钒的颗粒物(V-ECOC),一般认为是船舶和重型卡车尾气排放的;第二类是元素和硫酸盐的颗粒物(EC-SO4),日变化显示中午出现峰值是典型的二次气溶胶;第三类是汽车尾气排放的芳香类化合物(aromatic-NO3-SO4),出现早晚高峰的峰值为汽车尾气排放;最后一类为高分子碎片(HM)。国庆长期间厦门地区高温、高湿及稳定气象条件致使厦门有机气溶胶表现出老化特征,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向着粒径增大的方向分布。此外,颗粒物呈现出弱酸性的特征,国庆假期尤为明显。3.运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厦门市夏季和冬季含硝酸盐颗粒物的特征,其中含硝酸盐分别占检测到颗粒物的65.2%和68.7%。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受南部海洋气团的影响,海盐颗粒物明显且富钾、元素碳和有机物都集中小粒径段;冬季受北部长距离传输陆地气团影响,颗粒物中富钾和元素有机碳所占比例较大且分布在全粒径范围内。日平均变化规律显示,夏冬季硝酸盐表现出单峰且在10:00-11:00出现峰值,表明厦门地区硝酸盐主要是氮氧化物(NOX)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但冬季则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冬季硝酸盐除了上述光学过程产生外,夜间可能还存在N2O5在夜间的水解形成的硝酸盐。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special events such as typhoon and national day on atmospheric aerosol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latest on - lin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 SPAMS ) and four - stage aerosol ( Q - AMS )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itrate in Xiamen is mainly produced by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of nitrogen oxides ( NOx ) in summer and winter in Xiame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itrate in Xiamen is mainly produc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 of nitrogen oxides ( NOx ) in summer and winter .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范行军;气溶胶中类腐殖质的分离定量、化学表征和来源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9 李霞;西北半干旱区大气可降水量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反演与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付凯;多组气溶胶预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441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144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