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22:36

  本文选题:太阳能 + 生物质能 ; 参考:《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研究是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生物质清洁高效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AA051502)、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4KJCXJCRC015)和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31PCXTD588)等项目的资助和支持下完成的。能源是当今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被提到了更高的战略地位,对于改善城郊果蔬种植园区及缺电边远山区等区域的人居环境生态问题和能源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氯氟烃类制冷剂CFC、HCFC逐渐被停用,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的环境友好型制冷方式,符合当前能源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产业模式的发展现状,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作为油麦菜等果蔬的真空预冷+贮藏冷库的冷源,适合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品位能源驱动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联合驱动、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磷酸化处理进行粒状活性炭制备、用于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的吸附式制冷系统,可为果蔬等农产品种植园区实现农户自建小型保鲜贮藏冷库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期缓解当地果蔬等农产品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解决当地因销售不畅、物流滞后等问题。本文对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间歇吸附式制冷系统作了细致的试验与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系统供冷能力与冷藏热负荷需求同向变化的特点,分析基于热源变化特性及其对吸附机组性能的影响,提出联合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案;结合当地生物质能资源情况和气候条件的不同,提出适宜于联合制冷系统运行的三种控制模式。2.基于强化传热传质的机理分析,设计了一种用于实验室小试、带有分散到吸附剂中的矩形支管的圆形刺孔膜片式吸附质管的壳管式吸附床。(1)针对改善吸附床的传热和利于床层传质扩散性能等方面讨论了膜片在吸附质流动挤压弯曲变形时正应力与切应力、扩散通量与扩散传质系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可为刺孔膜片式管的传质机理及特性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一定的试验数据积累。(2)为了深入研究太阳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效率,分析吸附床的热传导性能,进行了吸附床壳体制作材料的导热性能测定试验,从而为吸附床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3.对生物质锅炉与太阳能联合匹配驱动吸附制冷系统实际并网运行进行了分析。通过系统仿真和试验测试,研究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的适配性(耦合过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能与太阳能匹配与否对系统的制冷量有较大的影响,反映了系统供冷能力与末端热负荷具有同向变化的特性。生物质锅炉与太阳能集热器并联工况下,蓄热水箱出口(制冷机组进口)水温变化取决于β的取值:回水流量分配比例β的取值范围为0.5-0.6(采用单一的太阳能热水运行模式、β取值0.5,采用双热源联合驱动运行模式,β取值0.55,采用单一的生物质热水锅炉热水运行模式,β取值0.6。)。4.用磷酸法制备粒状玉米秸秆活性炭的试验。利用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磷酸法制备吸附式制冷系统用活性炭,从理论和试验层面上分析了炭料的活化机理、产率及其吸附性能,并用正交试验法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炭产率及吸附量的影响较大。提出了制备粒状玉米秸秆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用磷酸质量分数55%、固液比13、活化温度450℃,活化时长为3h。5.搭建了吸附性能模拟试验台,采用重量法测试制备的粒状活性炭对甲醇的吸附、解吸能力,着重研究了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的性能参数及吸附制冷循环中的吸附量、吸附率等对联合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1)床内盛装同种试样炭料试验:同一吸附温度下,新型吸附床C(内置膜片式刺孔吸附质管)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未进行结构改进的吸附床D,且达到相同吸附量0.203g/g时,C床提前了4分钟;床内盛装不同粒径与同一粒径活性炭的对比试验:同一吸附温度下,其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盛装同一粒径的,且达到同一吸附量0.201 g/g时,吸附提前了15分钟。(2)在制冷循环时间内,不同油浴控温下吸附床内的温度和压力均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油浴控温设置温度越高、吸附床内温度变化越明显,加热初始阶段升温速率较慢、中期急剧上升、后期逐渐减慢。不同油浴控温下吸附床内的压力,随着系统内解吸量的增加而持续升高,并逐渐趋于平缓。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循环COP、制冷量随着解吸温度升高均有所增加,且解吸温度存在一个较高峰值为341.15K。经测试、计算:循环吸附量为0.248kg/kg时,COP为0.086,等量吸附热平均值为1867.23kJ/kg。6.为了验证课题设计方案在真空预冷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平顶山市南郊蔬菜种植园区种植的油麦菜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对油麦菜真空贮藏过程的传热传质进行建模分析,提出真空预冷过程中,表面喷水量和预冷压力等对其预冷过程中的失重有较大的影响,并用试验方法对模型加以验证。针对油麦菜的物性和真空预冷过程中的热质传递机理,分析了捕水器在真空预冷过程中的换热特性,并从理论上计算了捕捉真空室内油麦菜预冷过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量。模拟结果表明,预冷过程真空室内压力、干空气压力和湿空气密度均呈减小趋势,且真空压力越低,油麦菜的降温速率和失水率越大;试验结果表明,油麦菜在真空预冷过程,经预湿润处理样品材料的预冷时间低于未经湿润处理的对照样品;根据捕水器换热特性及水蒸气冷凝原理,利用传热传质的理论知识,计算出捕水器的最佳理论捕水量及预冷过程所需制冷量,冷量分配符合设计方案。
[Abstract]: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biomass clean and high efficiency pretreatment ( project No . 2012AA051502 ) in the national " 863 " project , " Research on the Clean and High Efficiency Combustion Technology of Biomass Shaped Fuel " ( Project No . : 2014 KJCXJCRC015 ) and the project of " Bio - 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 ( Project No . : 131PCXTD588 ) .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ass energy and sola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ve stress and the shear stress , the diffusion flux and the diffusion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adsorption bed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omass energy and solar energy match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adsorption bed . ( 1 ) Under the same adsorption temperature , th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dsorption bed C ( built - in diaphragm type piercing adsorption tube )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adsorption bed D without structure improvement , and the C bed is advanced for 4 minutes when the same adsorption amount is 0.203g / g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the adsorption bed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sorption temperatur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the adsorption be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sorption temperatur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the adsorption be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sorption temperatur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 - wetting time of the sampl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treated control samples during the vacuum pre - cooling process .
According to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water trap and the principle of 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 the optimal theoretical water capture amount and the cooling capacity needed for the pre - cooling proces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heat transfer and mass transfer , and the cold quantity distribution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scheme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6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龙;王树林;李生娟;白峰;苏丹;;超细活性炭与电极的制备和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10期

2 李学良;邢高瞻;刘爱菊;;碱性浸洗处理对生物质基活性炭性能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3 王新宇;孙晓峰;张治安;宋海申;赖延清;刘业翔;;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翟玲娟;肖春英;贾建国;朱春来;郭娟丽;;活性炭材料应用研究新进展[J];舰船防化;2011年05期

5 耿新;李莉香;安百刚;朱小明;李剑萍;;二次活化对椰壳基活性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王如竹,戴巍,,周衡翔,吴静怡,贾金平;国产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性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5年02期

7 夏笑虹;张东升;刘洪波;何月德;;炭前驱体对活性炭孔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0年07期

8 刘平;活性炭及其在脱硫方面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02年02期

9 程玉良;活性炭材料的改性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9期

10 王艳素;王成扬;郭春雨;;沥青基活性炭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春燕;王公应;冯良荣;;活性炭载体改性进展[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伟容;肖泽辉;;活性炭的成型、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范武波;尹华强;郭家秀;;活性炭改性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厉嘉云;马磊;卢春山;李小年;;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苗婷;周朝华;严春晓;程振兴;;活性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6 陈翠兰;张本山;高凌云;李芬芬;周雪;;吸附剂活性炭的制备与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华民;李江存;舒一兰;;活性炭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代晓东;刘欣梅;钱岭;张建;阎子峰;;天然气吸附用活性炭制备的放大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蔡芬芬;朱义年;梁美娜;;活性炭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侯敏;刘力;王璐;梁海潮;邓正华;;氧化剂(NH_4)_2S_2O_8处理活性炭对储能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明 江;“漂亮”的治污杀手[N];中国商报;2004年

2 何应松;净化室内空气“黑钻金乌碳”是一绝[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黄宇;为了人们饮水健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高品质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剑峰;陶瓷基孔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刘恩海;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解立平;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3年

5 代晓东;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修饰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杨继亮;活性炭在卷烟滤嘴及烟草加工废水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陈云;活性炭及其改性催化剂应用于碘化氢分解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王静;湿生植物基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对重金属镍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邹学权;水处理用活性炭的微波改性与再生[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奕坚;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苗东旭;玉米芯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二价锌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崔颖;以芦苇为原料多种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吸—脱附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双双;活性炭改性对气相污染物甲醛及氨吸附去除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勇;无患子残渣活性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大龙;配煤法烟气脱硫活性炭的制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黄珊珊;HyperCoal基活性炭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曾乐;聚酰亚胺基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侯德粉;活性炭改性及其对含氢混合气吸附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微;碱活化石油焦制备活性炭过程中插层钾的脱插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0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1840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