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重庆保税区向自贸区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1:38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国家、地区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而保税区作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前线,承担着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功能,应该不断调整发展以适应国际形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倒逼经济环境改革,对于保税区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保税区不再只是出口加工仓库。此外,保税区由于自身定位以及体制上的瑕疵,亟待调整发展。由于外部环境的主观要求,以及内部制度的客观要求,保税区正面临转型。其中,内陆保税区作为保税区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承担着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使得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责任,对于转型升级要求更甚。自贸区作为现如今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形式,能给内陆城市带来更强大的活力,使得中西部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以重庆两江新区做为内陆保税区典型,从目标定位、监管体制、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重庆两江新区出转型路径,希望对内陆保税区转型有所帮助。文章大体思路如下: 由于尚无成功的内陆保税区的案例,所以首先第一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自贸区的理论研究,回顾了保税区相关的理论;其次,第二部分从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重庆保税区向自贸区发展的相关情况;第三部分则对比归纳了国外有代表性的自贸区——玛瑙斯自贸区的经验,借此得出符合我国情况的保税区转型路径;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了重庆保税区转型的目标模式及路径思路;最后,第五部分,从重庆这个案例中总结出相关内陆保税区向自贸区发展的大致思路。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两个方面:第一,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转型为自贸区,应该发展出口加工、国际中转两大功能为主,以港口作业、商品展示、对外贸易、在岸金融等功能为辅,空港、水港、铁路港三港联动的自由贸易园区平台。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努力发展保税港区的国际中转,即物流运输功能。 第二,内陆保税区向自贸区发展有着必然性,要通过不断调整改革,以适应外部环境、内部发展的要求,从而为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性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只有即时调整,步步为营,才能取得转型的胜利。
【图文】:

数据来源,机场,吞吐量


能力十分出色,2013年1月吞吐量达到1094万吨,同比2012年1月增长了124. 1%,数据远超内陆其他城市(见图1)。城市港口吞吐量(单位:万吨)1000 : — --pjl — r4 —.“。? _— - 一 -2,月曰400 -'贫: y ?■& 庭)013年工弓咖:二_ ;I、—;r嫇…—‘。:_ ?一武汉 岳阳 佛山 重庆图1 (数据来源:各城市港口官网)另一方面,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内十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至今为止累计开通130多条国内外航线。据江北机场的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机场旅客累计吞吐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次,这标志着江北机场客运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从图2中可见,截至2012年6月,重庆旅客吞吐量达到1030万人

重庆,统计年鉴,数据来源,国有企业


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重庆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研究加工发展。这由图4可知,重庆工业行业中,国有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正不断下降。重庆工业产业数据图I6 : — 5 ;匾 -』 ‘n^H一^8- ?国有企业占比率(%)丨[W■率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图4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此外,,重庆产业相关配套建设较差,这严重阻碍了境外企业投资。因此,入驻保税区的企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难以把与其相关的前后向企业吸引来延长产业链,因此没能形成正真意义上的产业聚集。26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5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雪;张孝琳;牟昭;武鑫君;;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保税区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6期

2 左正;论“入世”后广东保税区发展的若干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林康,尤崧涛,陈琼秀;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03期

4 张凤清;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的比较[J];港口经济;2002年04期

5 蔡玉凤;胡华强;;综合保税区通关与监管模式研究[J];港口经济;2009年08期

6 杨坤;舒敏;;我国保税区转型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1期

7 刘宏;;保税区发展途径之我见[J];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8 金戈;;浅谈我国保税区功能整合及运营机制的转型升级[J];经济师;2008年06期

9 徐艳玲;;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研究[J];吉林农业;2010年06期

10 刘辉群;;中国保税港区发展及其功能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2659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2659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