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基于EPR的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7:20
  科学健全的回收系统是建筑废物有效回收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筑废物资源化产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障。在综述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品生命周期入手,分析建材生产商在建材产品生命周期中应承担的延伸责任;阐释逆向物流理论及其对建筑废物回收的适用性,提出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概念;基于EPR建立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的4种模式并明确其利弊,构建数学模型综合比较不同模式相关参数最优值。结果表明:4种逆向物流回收模式中,生产商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回收(CPT)模式下建材生产商利润、建筑废物回收量和回收意愿最大;建筑废物逆向物流产业链上参与主体越多,效益损失越多;建筑废物回收技术越成熟,其被回收的概率越高。 

【文章来源】: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10(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EPR的建筑废物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


建材产品生命周期EPR

模式图,模式,企业


MT模式适用于技术、资金、人才储备等综合实力较强,产品市场份额占有率较大的建材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仅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回收。MT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回收过程参与者层次相对较少,信息传递迅速,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较小;2)生产商清楚自有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可设计专门的资源化生产线以实现快速分拣、二次加工及合理利用,管理工作效率和材料综合回收率较高;3)构建逆向回收物流有利于企业形成循环经济闭环产业链,建筑废物中可再生部分作为骨料二次投入生产,节省企业原料购买成本;4)企业在回收处理时会发现源头设计的不足和缺陷,以此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或材料的研发和创新,使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完善产品设计[17];5)通过直接回收废弃产品,建材生产商可获得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的直接反馈信息,有利于企业改进产品性能,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同时回收废物具社会公益性,能彰显认真负责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间接利益。MT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许多挑战。1)投资和运营方面产生风险。生产商在自建逆向物流系统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建筑废物处理厂,购买相关设备及对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固定成本较高、管理经验不足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沉没风险。2)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建材生产商一般仅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回收,企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回收系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使无法共享回收再利用技术,导致规模效益不显著,不利于建筑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3)回收量不确定。不同于电子电器或汽车等频繁更新换代的休闲娱乐消费品,一般建筑物使用年限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建筑废物的产生数量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模式图,模式,建材,废物


DT模式优势在于:1)建材分销商利用现有的销售渠道和人员配置,将供应建材运送到现场的同时直接对现场建筑废物进行回收,可节省专门的运输费;2)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逐渐要求对建筑废物强制回收的背景下,建材供应商主动对现场建筑废物进行回收,可为施工承包商解决一大难题,使建材供应商在业内赢得一定口碑,并推进其与施工承包商的合作。但DT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1)DT模式要求建材销售商有完善的物流系统、专职管理人员及暂放建筑废物的场所,与建材生产商形成长期合作机制等,这均需有一定的实力基础;2)建材销售商接受生产商的委托代其进行建筑废物回收,会在成本费用的基础上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而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本身利润微薄,这会使建材生产商对建筑废物回收失去热情。3.3 TPT模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设计视角下的EPR政策效应及减费模式研究[J]. 常香云,杨芳,王珊,范体军.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9(06)
[2]博弈视角下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分析[J]. 张令娟.  商业经济研究. 2017(24)
[3]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预测的时间-空间模型研究[J]. 吕君,杜世昌.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7(06)
[4]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法律制度研究[J]. 赵爽,郑飞.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博士论文
[1]废旧汽车资源化逆向物流运作管理研究[D]. 代应.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基于EPR的建筑废物回收管理绩效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姜松.大连理工大学 2017
[2]基于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的报废汽车回收模式分析[D]. 赵文洋.北京工业大学 2013
[3]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 赵东杰.西南政法大学 2013
[4]建筑业逆向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D]. 陈科家.天津大学 2012
[5]基于EPR的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研究[D]. 蒋明元.重庆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52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052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