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8 23:25
制造业物流是江西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物流发展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制造企业的效率和整体的效益,也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在,因而制造业与物流业良好的融合渗透、十分协调的发展,是调整江西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阐述了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利用了协同理论,灰色关联度模型,比较了上海市和制造业物流企业安泰达的成功经验,最后做了一个案例分析。本文在结构上分为7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理论概述;第3章为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第4章为国内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借鉴;第5章为促进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第6章为案例分析;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 本文认为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制造业升级,有利于相对薄弱的物流业发展。对于怎么协调发展,就需要多方位的支持,包括政府、企业、技术等,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理论概述
2.1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
2.1.1 物流业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1.2 物流业能够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
2.1.3 物流业拓展了制造业企业模式
2.2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涵义
2.2.1 协调
2.2.2 协调发展
2.2.3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
2.3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2.3.1 比较优势原理
2.3.2 协同理论
2.3.3 产业共生理论
2.3.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5 合作博弈论
2.3.6 交易费用理论
第3章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3.1.1 江西制造业的发展和地位
3.1.2 江西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和状况
3.2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3.2.1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竞争优势
3.2.2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竞争劣势
3.2.3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外部机会
3.2.4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外部威胁
3.3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现状的评价分析
3.3.1 灰色关联模型(GR)评价方法
3.3.2 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制造业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理念不强
3.4.2 行业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
3.4.3 缺乏相关专门人才
3.4.4 物流水平不高,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3.4.5 制造业分布地区不集中,不利于制造业与物流的整合协调
第4章 国内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4.1 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经验
4.1.1 上海市制造业现状
4.1.2 上海市制造业物流的成功经验
4.2 制造业物流企业安泰达的成功经验
4.2.1 广州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4.2.2 安泰达物流与制造企业合作的成功经验
4.3 相关经验对江西制造业和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4.3.1 宏观角度
4.3.2 微观角度
第5章 促进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注重思想的解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
5.1.1 制造业企业主动接受第三方物流
5.1.2 政府的强大支持是关键
5.2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5.2.1 重视信息平台建设
5.2.2 注重网络功能的开发
5.3 强调技术的研究研发
5.3.1 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
5.3.2 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
5.3.3 创造各种交流机会
5.4 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5.4.1 完善交通体系
5.4.2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5.5 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
5.5.1 汽车工业园的建设
5.5.2 物流工业园的建设
第6章 案例分析: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6.1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6.2 江铃汽车物流管理系统
6.3 江铃汽车物流未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VAR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广东省为例[J]. 罗永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评价——基于湖南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孙鹏,罗新星. 系统工程. 2012(07)
[3]广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J]. 韦琦. 岭南学刊. 2012(04)
[4]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雷勋平,杜春晓,朱文捷.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2(03)
[5]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 刘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我国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 肖建辉. 中国流通经济. 2011(07)
[7]江西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关系研究[J]. 夏华卿. 物流科技. 2011(07)
[8]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 苏秦,张艳. 中国软科学. 2011(05)
[9]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J]. 李建建.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09)
[10]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J]. 黄有方,严伟.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 张快娟.浙江工商大学 2011
[2]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 温丽华.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14338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理论概述
2.1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
2.1.1 物流业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2.1.2 物流业能够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
2.1.3 物流业拓展了制造业企业模式
2.2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涵义
2.2.1 协调
2.2.2 协调发展
2.2.3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
2.3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2.3.1 比较优势原理
2.3.2 协同理论
2.3.3 产业共生理论
2.3.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5 合作博弈论
2.3.6 交易费用理论
第3章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分析
3.1.1 江西制造业的发展和地位
3.1.2 江西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和状况
3.2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3.2.1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竞争优势
3.2.2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竞争劣势
3.2.3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外部机会
3.2.4 江西制造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外部威胁
3.3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现状的评价分析
3.3.1 灰色关联模型(GR)评价方法
3.3.2 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 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制造业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理念不强
3.4.2 行业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
3.4.3 缺乏相关专门人才
3.4.4 物流水平不高,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3.4.5 制造业分布地区不集中,不利于制造业与物流的整合协调
第4章 国内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4.1 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经验
4.1.1 上海市制造业现状
4.1.2 上海市制造业物流的成功经验
4.2 制造业物流企业安泰达的成功经验
4.2.1 广州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简介
4.2.2 安泰达物流与制造企业合作的成功经验
4.3 相关经验对江西制造业和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4.3.1 宏观角度
4.3.2 微观角度
第5章 促进江西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注重思想的解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
5.1.1 制造业企业主动接受第三方物流
5.1.2 政府的强大支持是关键
5.2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5.2.1 重视信息平台建设
5.2.2 注重网络功能的开发
5.3 强调技术的研究研发
5.3.1 加快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
5.3.2 增加科研资金的投入
5.3.3 创造各种交流机会
5.4 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
5.4.1 完善交通体系
5.4.2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5.5 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
5.5.1 汽车工业园的建设
5.5.2 物流工业园的建设
第6章 案例分析: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6.1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6.2 江铃汽车物流管理系统
6.3 江铃汽车物流未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VAR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广东省为例[J]. 罗永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度评价——基于湖南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孙鹏,罗新星. 系统工程. 2012(07)
[3]广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J]. 韦琦. 岭南学刊. 2012(04)
[4]区域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雷勋平,杜春晓,朱文捷.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2(03)
[5]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 刘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我国汽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J]. 肖建辉. 中国流通经济. 2011(07)
[7]江西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关系研究[J]. 夏华卿. 物流科技. 2011(07)
[8]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 苏秦,张艳. 中国软科学. 2011(05)
[9]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SWOT分析[J]. 李建建.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09)
[10]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J]. 黄有方,严伟.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 1998
硕士论文
[1]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 张快娟.浙江工商大学 2011
[2]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 温丽华.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714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71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