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适用探讨
发布时间:2023-02-14 13:47
公路货物运输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物流运输模式,在我国广泛使用,且得以飞速发展。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查询,2018年全国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共计23983件,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共计5141件,占比21.4%。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在整个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中所占比例较大。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我国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货物运输模式,导致纠纷的基数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合同领域在立法层面存在立法滞后及空白,在司法层面存在诸多疑难问题,导致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认识不一致、做法不统一。为此,对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合同案件的司法适用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五起典型的案例入手,归纳总结出我国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即保价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收货人或托运人提出货物质量或者数量异议的效力认定问题、货物毁损、灭失货物价值认定问题、收货人的诉讼地位及运输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法院对货物运输合同审理范围的延展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案件纠纷存在主要原因有立法方面的过于笼统及滞后,以及司法实践操作过程中不规范,从而导致纠纷的存在。为此,作者在最后从法律制度及司法认定两个方...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五起典型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概览
(一)富邦物流公司与三志物流南昌分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二)益辉武胜物流公司与张财良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三)赖福梅与王艳宁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四)百顺公司与吴鸣龙及小宇光电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五)政林运输公司与万年青水泥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二、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实务疑难问题
(一)保价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
(二)货物数量和质量异议的效力认定问题
(三)货物毁损灭失且当事人未有约定下的货物价值认定问题
1.货物毁损但未完全灭失情况下损失价值确定问题
2.货物完全灭失情况下损失价值确定问题
3.先行法律关系确定的货物毁损灭失价值后续效力认定问题
(四)案外人诉讼地位或责任承担问题
1.收货人的诉讼地位问题
2.运输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
(五)法院审理范围的延展问题
1.从追加案外第三人的角度分析
2.从证据责任分配的角度分析
三、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立法不完善
(二)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务不规范
1.合同订立不规范致合同内容难以明确
2.货物交接程序不规范致责任承担主体不明
3.部分实体及程序性问题无统一认识致实务操作不规范
四、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适用探讨
(一)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制度
1.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领域立法架构
2.健全公路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
(二)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认定
1.综合当事人的过错及认识因素以认定保价条款的效力
2.围绕检验期限与手段以明晰货物数量和质量异议的效力
3.结合货物毁损及当事人参与程度以客观认定毁损价值
4.明晰收货人及运输公司与案件的关系以确立主体地位及责任承担
5.适当延展审理范围以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2498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五起典型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概览
(一)富邦物流公司与三志物流南昌分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二)益辉武胜物流公司与张财良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三)赖福梅与王艳宁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四)百顺公司与吴鸣龙及小宇光电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五)政林运输公司与万年青水泥公司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
二、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实务疑难问题
(一)保价条款的效力认定问题
(二)货物数量和质量异议的效力认定问题
(三)货物毁损灭失且当事人未有约定下的货物价值认定问题
1.货物毁损但未完全灭失情况下损失价值确定问题
2.货物完全灭失情况下损失价值确定问题
3.先行法律关系确定的货物毁损灭失价值后续效力认定问题
(四)案外人诉讼地位或责任承担问题
1.收货人的诉讼地位问题
2.运输公司的责任承担问题
(五)法院审理范围的延展问题
1.从追加案外第三人的角度分析
2.从证据责任分配的角度分析
三、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立法不完善
(二)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务不规范
1.合同订立不规范致合同内容难以明确
2.货物交接程序不规范致责任承担主体不明
3.部分实体及程序性问题无统一认识致实务操作不规范
四、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适用探讨
(一)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制度
1.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领域立法架构
2.健全公路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
(二)完善公路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件的司法认定
1.综合当事人的过错及认识因素以认定保价条款的效力
2.围绕检验期限与手段以明晰货物数量和质量异议的效力
3.结合货物毁损及当事人参与程度以客观认定毁损价值
4.明晰收货人及运输公司与案件的关系以确立主体地位及责任承担
5.适当延展审理范围以平衡司法公正与效率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2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374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