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轴辐网络构建的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轴辐网络构建的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轴辐模型 区域物流网络 资源配置 京津冀区域
【摘要】:“十二五”以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物流成本高的现象。缺乏统一的物流网络规划是造成不同城市物流资源闲置和浪费、不同物流节点衔接不畅而提升物流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从区域轴辐物流网络构建角度研究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论文通过对轴辐物流网络结构特点的分析,指出轴辐网络有利于节约网络运输成本,是引导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在对区域轴辐物流网络理论分析基础上,指出构建区域轴辐物流网络主要通过选取物流枢纽城市和优化布局节点城市间运输网络两个方面实现。物流枢纽选址主要取决于节点城市的物流综合能力,这一因素又受城市经济水平、物流市场需求量及物流业发展水平等需求因素和交通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供给因素的影响,物流枢纽节点通常是物流需求量大且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区域。节点城市间的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间的空间影响,影响城市物流综合能力的需求和供给因素以及城市间的距离直接影响节点城市间的物流空间联系,节点间的网络布局应使得区域内非枢纽节点城市和与之物流联系较强的枢纽城市直接相连。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城市物流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物流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运用城市空间引力模型对枢纽城市的辐射范围进行初步判定,运用单分配多枢纽轴辐模型对节点城市间网络布局进行确定。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四个枢纽城市为核心的区域轴辐物流网络,引导区域内物流资源在各个城市间合理分布,避免资源重复配置、枢纽拥挤以及资源不平衡分布等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研究了通过构建区域轴辐物流网络引导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从枢纽城市选址和节点城市间网络布局两方面研究轴辐物流网络构建方案,丰富了轴辐网络理论的实证范畴,为区域物流网络的布局和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方案。后续以物流园区等微观物流节点为研究对象、对比多分配多枢纽轴辐模型构建轴辐网络,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轴辐模型 区域物流网络 资源配置 京津冀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59.27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8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问题的提出13-14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14
- 1.2.1 研究目标14
- 1.2.2 研究意义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技术路线图16-18
- 2 文献综述18-23
- 2.1 物流资源配置研究18-19
- 2.2 轴辐网络理论研究19-21
- 2.3 京津冀物流网络研究21-22
- 2.4 文献述评22-23
- 3 轴辐物流网络理论框架23-33
- 3.1 相关概念界定23-24
- 3.1.1 轴辐物流网络23
- 3.1.2 物流资源23-24
- 3.1.3 资源优化配置24
- 3.2 轴辐物流网络结构经济特性24-26
- 3.2.1 轴辐物流网络结构的优点25-26
- 3.2.2 轴辐物流网络结构的缺点26
- 3.3 物流枢纽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26-29
- 3.3.1 物流枢纽的形成机理26-28
- 3.3.2 物流枢纽选址的影响因素28-29
- 3.4 枢纽城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影响29-31
- 3.4.1 枢纽城市的辐射影响29-30
- 3.4.2 枢纽城市的辐射范围30-31
- 3.5 概念框架31-33
- 4 区域轴辐物流网络构建模型33-40
- 4.1 枢纽城市的选择33-36
- 4.1.1 物流枢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3-35
- 4.1.2 主成分分析法35-36
- 4.2 节点城市网络布局36-40
- 4.2.1 城市空间引力模型36-37
- 4.2.2 最小成本模型37-40
- 5 京津冀区域实证分析40-57
- 5.1 京津冀区域背景介绍40-42
- 5.2 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结构评价42-48
- 5.2.1 区域物流网络节点分析42-46
- 5.2.2 区域物流网络线路分析46-48
- 5.2.3 区域物流网络总体评价48
- 5.3 枢纽城市选择48-53
- 5.3.1 数据分析48-51
- 5.3.2 实证结果分析51-53
- 5.4 节点城市网络布局53-57
- 5.4.1 引力模型数据分析53-54
- 5.4.2 最小成本模型数据分析54
- 5.4.3 实证结果分析54-57
- 6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7-59
-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57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57-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A63-66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8
- 学位论文数据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峰,张丽立,安进;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10期
2 李佳;;区域物流需求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年07期
3 张旭;;区域物流协同促进产业平衡发展[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7年07期
4 毛太田;;网络环境下区域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5 谢晓燕;吕琳娜;;国内外区域物流研究述评[J];物流科技;2012年01期
6 王玉君,宋戈平;区域物流市场与市场竞争博弈[J];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7 华蕊;浅析我国区域物流体系[J];物流科技;2004年08期
8 朱玲玲;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物流[J];物流技术;2005年06期
9 陈洁,李引珍;区域物流运作战略与平台规划[J];甘肃科技;2005年09期
10 路万涛;;区域物流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兴中;陈宪忠;;提升区域物流能力 促进承接产业转移[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蓝永耀;;发展跨区域物流 促进大西南经济[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崔世华;王劲恺;钱红波;;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策略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韩作生;李锡良;;基于AHP的山东省区域物流研究及对策建议[A];'2007现代物流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张凤荣;金俊武;;基于改进的灰色BP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成本预测[A];’2004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向东;鄂着力建设武汉泛区域物流市场[N];中国水运报;2006年
2 余小玲;时代呼唤现代区域物流业[N];光华时报;2006年
3 汪鸣;开局之年区域物流的展望[N];国际商报;2006年
4 胡睿;在竞合中做大区域物流[N];现代物流报;2006年
5 李子俊;共促南京区域物流合作与港口互动发展[N];中国水运报;2007年
6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徐文静;跨区域物流[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蔡立军 通讯员 蔡双双;明确“标准”定位 构建区域物流航母[N];中国冶金报;2012年
8 蔡圣发 张金霞;合肥争雄中部区域物流市场[N];市场报;2006年
9 记者 李志峰;我市启动建设长江上游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N];重庆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李晓方 余汶滨;珠海邮政发展区域物流业绩斐然[N];人民邮电;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华;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机理与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郑斌;区域物流网络中心选址及线路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周凌云;区域物流多主体系统的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5 黄虎;基于区域经济的区域物流需求分析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6 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李丽萍;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8 周泰;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9 谈贵军;区域物流成本统计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王岳峰;不确定信息环境下区域物流能力柔性规划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朋飞;基于灰色理论的成都市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宋明珍;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刘海静;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孙战旗;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厦漳泉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5 杨蕾;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6 邱伟杰;闽浙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莉群;基于SD分析的吉安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苑永军;大庆市“网状交织”型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黄文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预测及效率分析[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10 邵宁荃;基于轴辐网络构建的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1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96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