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21:19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至关重要。在此时代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率先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力求为中国文化寻找世界坐标。为了更好地推广以“第三极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应运而生,该项目通过邀请国外各高校影视专业青年学生深入中国,以纪录短片的形式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及中国当代社会生活风貌,以增进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看中国”项目塑造了中国非官方渠道下大型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优秀范例,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重要意义。本文以跨文化传播活动为研究背景,以传播学相关知识为研究理论基础,运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这一研究范本进行理论分析。本文第一章,首先通过对“看中国”项目的活动源起与活动背景进行简要概述,对该项目系列活动的发展与现状做出简要梳理,进而总结分析其活动形式下的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然后在第二章,通过对“看中国”项目传播效果的分析,进而发掘其项目背后的能产性机制,结合对项目优秀作品...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印度《NDA时报》对“看中国”项目报道在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下,“看中国”项目继续发力,继项目国内展映结束后,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1-1-2“看中国”项目在葡萄牙卢索福纳大学展映除了海外回访展映,“看中国”项目还陆续产生了众多获得国内外奖项的优秀影像作品,九年来,“看中国”项目不仅连续多届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节及中美电影节获奖,同时多部作品入围美国罗德岛电影节、波士顿红石电影节、纽约卡纳塔克班加罗尔水之声国际电影节(VoicefromtheWatersInternationalTravelingFilmFestival)、FEST葡萄牙新电影新导演电影节(FEST-NewDirectorsNewFilmsFestival)、巴西伯南布哥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纪录片与短片节(BelgradeDocumentaryandShortFilmFestival)、中国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中国(潍坊)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等百余项赛事并获奖。2019年9月,“看中国·四川行”作品《一个时间点》入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1度电影节短纪录片单元;10月,《今天不会下雨》入围纪录片届的奥斯卡——第56届Zinebi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电影节。目前,“看中国”项目在将外方青年导演“请进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并于2019年首次与外国高校开展青年学生交流互访活动。通过自主报名、国内合作高校推荐、面试等环节,最终从历届项目中方制片人中选拔出2位优秀代表于2019年11月13日至12月6日落地厄瓜多尔基多进行为期24天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项目。
第一章“看中国”系列活动概述与其传播机制梳理15第二节简析“看中国”系列活动的传播机制一、5W模式下的基本线性传播梳理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学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正式提出了著名的5W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图1-2-15W线性传播模式图这一模式详细地呈现了在信息社会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并直观还原了社会传播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结构特点,对后来传播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时至今日,在传播学领域,虽然后续学者对于该理论有所补充或修正,甚至在互联网时代,该理论的适用性一度遭遇争议,但其争议点主要集中于该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及对研究问题的思维限制,而绝非该模式本身的全面崩盘,5W模式对于任何传播活动而言依然是最为基本的线性梳理模式,其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传播活动过程中的结构及其特性。而“看中国”项目作为大型跨文化传播活动,其项目本身或者说在其活动形式下的传播机制亦可以通过5W模式进行最为基本的线性传播梳理。(一)传播者:“看中国”品牌效益+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优势“看中国”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一手创办并推动的“六字”项目。通过九年努力,将项目从最初的“看北京·外国青年暑期DV计划”发展至如今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并在设立“金目奖”的同时,依托学术优势,与国内外高校诸多影视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各学科专家展开多方面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使“看中国”项目在具备一定学术基础的同时创造了一系列学术影响,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品牌项目。由于整个项目在影片设计与拍摄层面均由外国青年导演构思并执机完成,故影像作者作为外国青年导演其本身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优势,而该项目又为外国青年导演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20(03)
[2]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分析[J]. 吴国琴. 中国传媒科技. 2020(01)
[3]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实效性探究[J]. 杨晓辉. 传播力研究. 2019(31)
[4]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 王庆福,张红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9)
[5]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 徐志. 科技传播. 2019(09)
[6]“看中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之‘看中国’的美学表达与国际影响力”研讨会综述[J]. 杨歆迪,杨卓凡. 当代电影. 2019(03)
[7]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J]. 刘江凯. 当代电影. 2018(10)
[8]新探索与内卷化:2015-2017年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J]. 单波,周夏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1)
[9]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J]. 单波,孙宇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10]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多样性:外国青年认知、构建与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研讨会会议综述[J]. 杨卓凡. 当代电影. 2017(05)
博士论文
[1]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 张泗考.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D]. 孙祥飞.复旦大学 2014
[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 周葆华.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建构[D]. 付晶晶.北京邮电大学 2018
[2]他者眼光与影像中国—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研究[D]. 韩佳.湘潭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87159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印度《NDA时报》对“看中国”项目报道在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下,“看中国”项目继续发力,继项目国内展映结束后,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1-1-2“看中国”项目在葡萄牙卢索福纳大学展映除了海外回访展映,“看中国”项目还陆续产生了众多获得国内外奖项的优秀影像作品,九年来,“看中国”项目不仅连续多届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微电影节及中美电影节获奖,同时多部作品入围美国罗德岛电影节、波士顿红石电影节、纽约卡纳塔克班加罗尔水之声国际电影节(VoicefromtheWatersInternationalTravelingFilmFestival)、FEST葡萄牙新电影新导演电影节(FEST-NewDirectorsNewFilmsFestival)、巴西伯南布哥国际大学生电影节、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纪录片与短片节(BelgradeDocumentaryandShortFilmFestival)、中国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中国(潍坊)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等百余项赛事并获奖。2019年9月,“看中国·四川行”作品《一个时间点》入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1度电影节短纪录片单元;10月,《今天不会下雨》入围纪录片届的奥斯卡——第56届Zinebi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电影节。目前,“看中国”项目在将外方青年导演“请进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并于2019年首次与外国高校开展青年学生交流互访活动。通过自主报名、国内合作高校推荐、面试等环节,最终从历届项目中方制片人中选拔出2位优秀代表于2019年11月13日至12月6日落地厄瓜多尔基多进行为期24天的文化体验与影像创作项目。
第一章“看中国”系列活动概述与其传播机制梳理15第二节简析“看中国”系列活动的传播机制一、5W模式下的基本线性传播梳理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美国学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l)正式提出了著名的5W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图1-2-15W线性传播模式图这一模式详细地呈现了在信息社会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并直观还原了社会传播的过程,以及其中的结构特点,对后来传播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时至今日,在传播学领域,虽然后续学者对于该理论有所补充或修正,甚至在互联网时代,该理论的适用性一度遭遇争议,但其争议点主要集中于该模式固有的局限性及对研究问题的思维限制,而绝非该模式本身的全面崩盘,5W模式对于任何传播活动而言依然是最为基本的线性梳理模式,其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传播活动过程中的结构及其特性。而“看中国”项目作为大型跨文化传播活动,其项目本身或者说在其活动形式下的传播机制亦可以通过5W模式进行最为基本的线性传播梳理。(一)传播者:“看中国”品牌效益+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优势“看中国”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一手创办并推动的“六字”项目。通过九年努力,将项目从最初的“看北京·外国青年暑期DV计划”发展至如今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并在设立“金目奖”的同时,依托学术优势,与国内外高校诸多影视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各学科专家展开多方面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使“看中国”项目在具备一定学术基础的同时创造了一系列学术影响,从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品牌项目。由于整个项目在影片设计与拍摄层面均由外国青年导演构思并执机完成,故影像作者作为外国青年导演其本身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优势,而该项目又为外国青年导演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跨文化交流中的三个关键性传播节点——关于减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传播学视角[J]. 喻国明. 新闻与写作. 2020(03)
[2]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分析[J]. 吴国琴. 中国传媒科技. 2020(01)
[3]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实效性探究[J]. 杨晓辉. 传播力研究. 2019(31)
[4]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J]. 王庆福,张红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9)
[5]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 徐志. 科技传播. 2019(09)
[6]“看中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之‘看中国’的美学表达与国际影响力”研讨会综述[J]. 杨歆迪,杨卓凡. 当代电影. 2019(03)
[7]纪录片影视教育的跨国协同实践创新——“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启示[J]. 刘江凯. 当代电影. 2018(10)
[8]新探索与内卷化:2015-2017年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J]. 单波,周夏宇.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01)
[9]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势[J]. 单波,孙宇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10]外国青年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多样性:外国青年认知、构建与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研讨会会议综述[J]. 杨卓凡. 当代电影. 2017(05)
博士论文
[1]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D]. 张泗考.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路径研究[D]. 孙祥飞.复旦大学 2014
[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 周葆华.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化自信的建构[D]. 付晶晶.北京邮电大学 2018
[2]他者眼光与影像中国—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研究[D]. 韩佳.湘潭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87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358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