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种质基础浅析
本文关键词:杂交水稻的种质基础浅析
【摘要】: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世界育种史上的奇迹。然而,经过30多a的实践,原有的遗传基础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单产提高难,病虫害抗性低,品种适应性不广,高新技术应用成就不显著等急需解决的难题。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和杂交水稻的种质基础,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的对策:(1)建立惠益共享机制,加强学科合作;(2)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是遗传资源、抗病虫性和抗逆性的基础研究;(3)创新项目管理机制;(4)扩大育种遗传基础,特别是突出野生稻优异种质和国外稻种资源的利用。
【作者单位】: 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种质基础 野生稻 育种
【基金】:农业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NB10-2130135-1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GXNSFA013086)
【分类号】:S511
【正文快照】: 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水稻单产。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到2009年已经累计推广约3.6亿hm2,增产粮食超过5.3亿t。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一半,而产量则占水稻总产量的58%,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 0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文倍;莫永生;韦政;蒋德书;黎志方;赵博伟;黄琳;农定国;农友业;;野生稻种质在高大韧稻选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2 陈成斌;野生稻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4年04期
3 肖放华,彭绍裘,罗崇善,刘建宾,,夏捧世;杂交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鉴定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4年06期
4 周琳,谭光轩;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5 余丽琴,陈大洲,熊玉珍,毛祥青;国际杂交稻观察圃优异资源的初步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6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奎丽梅;辜琼瑶;李华惠;卢义宣;;论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7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奎丽梅;辜琼瑶;李华惠;卢义宣;;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06期
8 杨忠义;苏艳;曹永生;刘晓利;奎丽梅;卢义宣;;中国二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8年05期
9 曾千春,范静华,张树华,师常俊;滇型杂交粳稻亲本种质资源抗瘟性研究[J];杂交水稻;1997年05期
10 莫永生,何龙飞,黄天进,韦政,农友业;高大韧稻育种论[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昆,王玉货,曹梅芳,吴娟,马全君,马广勤;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皖稻91[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6期
2 李成荃,王守海,王德正,罗彦长,张培江,吴爽,杜士云,许传万;安徽省杂交粳稻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3 施伏芝;罗志祥;阮新明;苏泽胜;;杂交中籼新组合K优954的选育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4 王健康;刘超;郭荣良;丁成伟;吴玉玲;徐家安;;优质超高产杂交粳稻徐优2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5 赖群珍;;农业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野外采样标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6 王美琴;曹新国;唐小马;胡锋;朱锋云;;高产晚粳新品种宣粳9397的选育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7 鲁伟林;祁玉良;余新春;胡建涛;严德远;吴淑萍;;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粒重分布和结实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8 卢文倍;莫永生;韦政;蒋德书;黎志方;赵博伟;黄琳;农定国;农友业;;野生稻种质在高大韧稻选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9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扬;付均;;施氮量对Ⅱ优615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10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陈光珍;杨杨;付均;;新育三系恢复系主要经济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石贵玉;;重金属铬对水稻幼苗的毒害效应[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陈娟;赵云芬;;野生稻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完善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李林杰;李劲松;邓丽花;许振成;罗琳;关欣;罗闰良;曾北危;;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研究——兼论岳阳县低成本超级稻生态工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徐庆国;杨剑;曹孟良;;野生稻抗性候选基因筛选和克隆[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千春;杨德;谭亚玲;范静华;陈丽娟;张树华;;粳型杂交稻榆杂29穗颈稻瘟与肥力、密度和基本苗的相关性[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6 李江苏;袁卫东;骆丽英;郭茂绿;;农用地膜残留对水稻生长发育危害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萌生;张红林;谢勇;刘跃清;刘海平;张瑞祥;;气象条件对杂交中晚稻结实率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应弘;小粒矮秆水稻在杂交水稻工程化制种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裴承国;水稻极晚熟抽穗期基因qHD8-1的精细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官华忠;水稻包穗的遗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戴剑;杂交稻亲本SSR指纹图谱构建及两系杂交稻和大青棵鉴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周时荣;水稻花粉半不育基因PSS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东丽;杂交粳稻育种及配套技术科研质量管理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宏高;一种鲁棒有序的mRNA差异显示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8 谢建坤;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遗传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杨庆文;中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刘二明;水稻稻瘟病病圃建立及抗病育种优选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志明;萝卜甘蓝双二倍体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及细胞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雨;转基因抗虫恢复系配合力研究及强优势组合选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章忠贵;水稻株高、脆茎突变系的抗倒伏能力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席旭东;黄芪种苗分级移栽生长发育特性及采收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新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毛一剑;我国杂交稻种子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黄琳;杂交水稻新组合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唐曹甲子;吉林省高产水稻品种源库特征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彭生炳;86个水稻品种的SSR多态性和聚类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叶平;MeJA在杂交水稻制种花时调控中的应用[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军,孙传清,付永彩,李晨,朱作峰,陈亮,才宏伟,王象坤;利用AB-QTL法定位江西东乡野生稻中的高产基因[J];科学通报;2002年11期
2 谭光轩,舒理慧,袁文静,廖兰杰,何光存;干燥处理对野生稻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和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3 朱英国;水稻不同细胞质类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1979年04期
4 李泽炳;对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分类的初步探讨[J];作物学报;1980年01期
5 颜辉煌,胡慧英,张雪琴,张志涛,田淑兰,熊振民,闵绍楷;稻属种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作物学报;1997年06期
6 钟代彬,罗利军,郭龙彪,应存山;栽野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J];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02期
7 李勤修;宿根稻Ⅰ.种间复合杂交选育水稻宿根系(英文)[J];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02期
8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汤圣祥;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7年05期
9 李子先,刘国平,陈忠友;中国东乡野生稻遗传因子转移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4年02期
10 范静华,曾千春,陈海如;云南高原粳稻新品种(品系)抗瘟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森岛启子,王象坤;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分化[J];农业考古;1998年01期
2 陈大洲,肖叶青,余丽琴,吴强,杨新喜,华育坚,徐伯刚;江西省宜黄县发现野生稻[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12期
3 倪丕冲,李梅芳,沈锦骅,寸锦芳;疣粒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后代性状的研究初报[J];作物学报;1988年01期
4 戴离安;IRRI对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J];世界农业;1990年11期
5 王艳红,王辉,李志恒;分子标记在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3期
6 ;野生稻育种业将蒸蒸日上[J];垦殖与稻作;2004年S1期
7 湖北省水稻三系研究协作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选育“三系”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76年02期
8 范树国,张再君,刘林,刘鸿先,梁承邺;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年05期
9 李丽淑,黄金艳,张向军,李小勇,陈远孟,吕维莉,韦鹏霄,李容柏;一种快速提取野生稻总DNA的方法(英文)[J];广西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10 游修龄;释“离先稻熟”[J];中国农史;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兆建;陈冬玲;何玉池;蔡得田;;以栽培稻/野生稻杂种为例,试论整体基因组转移与多倍体化结合创新植物保护与育种新途径[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章禄标;王英;柴路;徐建龙;潘学彪;黎志康;;长雄蕊野生稻导入栽培稻诱发配子选择效应的初步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大云;胡凤益;杨友琼;;长雄野生稻繁殖特性的研究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吴绮;李刚;刘虹;刘学群;段峰森;刘如亮;马西祥;覃瑞;;利用稻属A、C基因组gDNA和COt-1 DNA对两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比较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吴绮;李刚;刘虹;刘学群;段峰森;刘如亮;马西祥;覃瑞;;利用稻属A、C基因组gDNA和C0t-1 DNA对两个异源四倍体野生稻的比较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何光存;;野生稻遗传基础研究和重要基因的发掘鉴定[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绍清;朱英国;;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在AA基因组野生稻中的分布[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杨国华;李绍清;朱英国;李阳生;;野败型恢复基因在AA基因组野生稻中的分布[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钟蕾;何虎;曾研华;潘晓华;;若干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F_1剑叶无机磷、蔗糖含量日变化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梁凤山;邓启云;王岳光;金德敏;袁隆平;王斌;;应用SSR方法对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云芬;“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项目启动[N];云南日报;2009年
2 记者 梁宇广;梧州万年野生稻,生命超强虫病不侵[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记者 郑劲松;院士呼吁抢救野生稻[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我们不能失去野生稻[N];农民日报;2000年
5 王勇;野生稻[N];农民日报;2001年
6 记者 马晓刚;西双版纳野生稻收集保护示范点获好评[N];农民日报;2010年
7 辛华;广东发现罕见野生稻[N];农民日报;2001年
8 ;我国自主完成首个野生稻全基因组框架图谱[N];中国食品报;2010年
9 马波;世界首个野生稻全基因组框架图谱完成[N];粮油市场报;2010年
10 林叶;云南省设立国内首个野生稻保护示范区[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宁;粳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及非洲野生稻BIBAC/TAC文库的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2 余舜武;荧光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在水稻和小麦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3 吴成军;云南野生稻资源的保护生物学与遗传性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绍清;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D];武汉大学;2004年
5 裔传灯;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着丝粒BAC克隆的筛选及其在种间杂种研究中的应用[D];扬州大学;2007年
6 杨海元;两个野生稻来源的抗褐飞虱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7 何瑞锋;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文库构建与大片段DNA转化[D];武汉大学;2003年
8 谭光轩;药用野生稻重要基因的转移与定位[D];武汉大学;2003年
9 王雪艳;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多态性研究和Ptr(t)基因的精细定位[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胡凤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Rhz2、Rhz3精细定位及地下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峰森;利用FISH技术从细胞水平对三种CCDD野生稻的比较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志鹏;20个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关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高健;野生稻与栽培稻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浩;野生稻转育品系挥发物与抗褐飞虱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5 胡凤益;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分子定位和遗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6 徐中根;稻属植物微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D];扬州大学;2010年
7 任福刚;水稻AA基因组DNA多样性的分析[D];武汉大学;2003年
8 赵纪莹;亚洲栽培稻与长雄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陈洁;东乡野生稻抗稻飞虱QTL定位及其连锁累赘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杨剑;野生稻抗性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克隆[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34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xiangmuguanli/73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