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的端到端传输协议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编码的端到端传输协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TCP 多路径TCP 移动网络 异构网络 无码率编码
【摘要】:TCP协议是当前最重要的传输层协议,承载了互联网中大部分数据的传输。当前的网络也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高速数据中心网络、异构多路径网络等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些网络的许多特性和TCP协议设计之初的网络已大不相同,而TCP协议的一些基本假设和设计却和这些网络不太匹配,在吞吐率、延时等方面都可能满足不了需求。其新的多路径扩展协议MPTCP有助于提升其传输性能,但在路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时的性能却不如预期。针对TCP协议的性能缺陷,本文首先考虑在一般单路径场景引入编码来提供冗余传输和进行前向纠错,设计了能适应网络状况的动态编码方案。通过在综合考虑路径丢包率、传输延时和应用延时限制的情况下,分析编码参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能根据网络状态和应用需求动态调整编码数据块大小和冗余度的编码方案,可以根据需求实现传输吞吐率和传输延时之间的合理平衡,最大化网络带宽利用率。模拟实验验证了编码对传输性能的提升。针对多路径TCP在异构网络中整体性能下降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喷泉码的多路径传输协议FMTCP及相应的多路径传输调度算法。首先引入了喷泉码,利用喷泉码的随机性和无码率特性,减弱多路径TCP中子路径之间的依赖,减少低质量路径上的传输特别是丢包重传给整个连接带来的乱序,避免漫长的重传等待。针对路径传输时间差异,本文进一步在综合考虑路径延时、丢包率、发送窗口大小的情况下,设计了基于路径质量的调度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详细的模拟实验验证了我们对编码和缓存参数的分析,证明了编码和调度算法能有效地提升多路径TCP的性能。
【关键词】:TCP 多路径TCP 移动网络 异构网络 无码率编码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93.0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3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11
- 1.2 论文主要贡献11-12
- 1.3 论文组织结构12-13
- 第2章 研究现状概述13-21
- 2.1 编码与MPTCP简介13-16
- 2.1.1 网络编码13-14
- 2.1.2 MPTCP14-16
- 2.2 相关工作16-21
- 2.2.1 无线TCP16-17
- 2.2.2 多路径传输17-19
- 2.2.3 延时敏感应用19-21
- 第3章 单路径编码协议与编码方案研究21-35
- 3.1 编码TCP协议分析与设计21-25
- 3.1.1 挑战21-23
- 3.1.2 协议设计23-25
- 3.2 适应网络状况的动态编码方案设计25-32
- 3.2.1 编码建模25-28
- 3.2.2 编码策略28-32
- 3.3 模拟实验32-34
- 3.3.1 参数分析32-33
- 3.3.2 性能分析33-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多路径编码协议与调度机制研究35-63
- 4.1 多路径TCP性能问题分析35-38
- 4.1.1 性能测试35-37
- 4.1.2 问题分析37-38
- 4.2 基于编码的多路径TCP协议设计38-43
- 4.2.1 整体设计38-40
- 4.2.2 编码选择40-43
- 4.3 基于编码的多路径传输调度43-52
- 4.3.1 传输机制分析43-46
- 4.3.2 调度算法设计46-49
- 4.3.3 算法性能分析49-52
- 4.4 模拟实验52-61
- 4.4.1 冗余度实验53-54
- 4.4.2 缓存大小实验54-57
- 4.4.3 性能对比57-60
- 4.4.4 编码和调度算法60-61
- 4.5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63-65
- 5.1 论文工作总结63-64
- 5.2 未来工作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成明;龚本刚;许超;;系统编码与非系统编码信息论模型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05期
2 陈婧;蔡灿辉;;基于分层结构的多描述编码[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凤;多描述编码及其视频应用[J];现代电视技术;2004年04期
4 郭晓东,李临生,张雄;一种基于图像平滑的近无损编码方案[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1期
5 任家东;尹晓鹏;;一种新的基于区域的动态编码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6年18期
6 王有德;;CC—DOS对照表的修改和词组库的生成[J];成都师专学报;1990年01期
7 ChrisJones;状态编码中的寄存输出[J];电子产品世界;1996年08期
8 朱仁峰,周辉;自适应块截短编码的一种实现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陈光;耿幼平;宋雅琴;;编码调整的实施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4期
10 钱海鹏;章民立;;几种方块编码方案的进一步探讨[J];信号处理;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东;李临生;张雄;;一种基于图像平滑的近无损编码方案[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陈光;耿幼平;宋亚琴;;编码调整的实施方案[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任家东;岳丽文;;基于前缀方式的素数编码方案研究[A];2006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泽军;;CEFR系统和设备编码方案探讨[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5 高克军;;数字和编码[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展论文集[C];2013年
6 徐娟;李战怀;王彦龙;;基于更新代价的XML文档区间编码方案研究[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7 卢锟;;电力资产RFID物品编码方案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张岩;;一种改进的安全网络编码方案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曹源;梁华国;黄正峰;;基于分布估计算法的FSM低功耗状态编码[A];第十九届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侯铭睿;史萍;骆超;;基于Wyner-Ziv编码的容错视频传输方案[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太子龙集团CIO 徐建洪;不断修缮 建立完善的企业编码管理体系[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2 美奂;唯有源头“清”水来[N];电脑报;2007年
3 南京联创系统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顾恺;移动数据传输中的差错控制[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FEC技术成倍增加ULH传输距离[N];人民邮电;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多用户通信系统中编码协同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蔡灿辉;多描述编码与互联网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范钰华;率失真优化的多描述编码及其在图像视频通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建富;H.265/HEVC编码加速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毕凌燕;交叠正交变换与视频分割编码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6 董_g焘;H.264/AVC编码优化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范晨;视频容错编码与传输技术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8 张金雷;基于分布式编码的图像无损编码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王锋;无线IP网络中视频FGS编码与传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海波;可视秘密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基于编码信息相关性的3D-HEVC深度优化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成炜;CPC在编码协作中的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莲;基于编码的端到端传输协议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欧阳晓;HEVC屏幕内容编码的帧内预测快速算法[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5 郭建辉;基于点阵的数码纸编码及识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刘倩;可扩展编码分组标记策略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文军;精细可分级编码和多径传输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桑俊霞;XML编码及其结构连接算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付家乐;衰落信道下合作编码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戴相龙;三维非接触式测量中编码标志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6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02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