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08年
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邓朝华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从最初的1G(模拟技术,主要业务为语音通信)发展到2G(数字技术,业务包括语音通信与数据业务),并正向3G过渡。伴随着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应用,手机银行、手机炒股等互联网上的服务(网上银行、网上证券)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上。移动服务的种类繁多,理解用户为什么会接受移动服务则是移动商务企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移动商务用户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大量研究,但对我国移动服务的用户采纳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结合有关移动商务研究课题,本论文将结合用户采纳研究理论,在对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分别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商务环境下的移动商务用户采纳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移动商务的运作涉及资金安全、信息安全、商业秘密等诸多因素,同时移动商务还涉及有用性和易用性等问题,而这些因素和问题会影响企业和客户对移动商务的采纳程度,从而影响移动商务的发展。因此研究在我国的社会环境和商务环境下,何种因素影响了移动商务的采纳,可以为我国移动商务积极、健康和有序的发展提供对策依据。无线网络的产品,都是围绕着移动商务客户的生活方式经验制造出来的,因此客户是移动商务的中心。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提供完善、独特的商务服务成为了企业赢得和保留客户的重要手段,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在用户采纳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往往因为缺乏信任用户不愿意在线购买移动服务或者进行移动交易,因此信任是移动商务中交易进行的重要因素。 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回顾了移动商务研究的动态,对移动商务的定义和用户采纳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也对用户采纳理论进行了归纳,包括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Theory,IDT)、技术任务匹配理论(Task Technology Fit,TTF)、网络外部性理论(NetworkExternality Theory)、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 Model)等。 在移动商务应用对象的基础上将移动服务分为基于个人的应用和基于企业的应用,并分别以短信服务为研究对象建立个体用户采纳、以移动企业短信服务为对象建立企业采纳模型、以移动微支付服务为对象分析信任对用户采纳的影响,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分别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以移动银行服务力对象对比分析结构化方程模型的两种参数估计方法。本文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移动服务种类繁多,按照应用对象分为面向个人的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服务。面向个人的服务以短信服务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由于是研究个体消费者采纳,而技术接受模型是用来研究个体消费者采纳的典型模型,服务成本则是消费者采纳或者使用服务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此外,短信服务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使得用户的沟通方式更为便捷,因而网络外部性、沟通的有效性和感知的乐趣也会对用户的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网络外部性、沟通的有效性、感知的乐趣和服务成本对用户采纳移动短信服务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面向企业的服务的消费者是组织,而创新扩散理论适合用来研究组织采纳。此外,企业使用移动服务时,必须考虑到移动服务系统的技术特点与企业任务特点的匹配度,因此,本研究整合了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任务匹配理论来研究企业对移动服务的采纳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复杂性、兼容性和技术任务匹配对企业的采纳有显著的影响,整合IDT/TTF的模型比单个模型的解释能力更强。 信任是涉及到交易的服务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不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移动商务,信任始终是研究的焦点。以微支付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实证模型,分析了信任对用户采纳移动服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信任和服务成本对用户采纳移动微支付服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而PLS和Lisrel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两种主要参数估计方法。以移动银行服务为研究对象建立假设模型,分析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感知的可靠性和服务成本对用户采纳的影响作用。对比了两种参数估计方法的异同点,并采用了实证数据进行验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6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炜;;移动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成本管理[J];科技广场;2011年05期
2 张岳;;3G时代的网络团购发展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4期
3 彭连刚;陈波;;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移动商务经营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翁锦毅;;李宁移动商务抢先布局[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年07期
5 孙冰;;短信掘金记[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9期
6 周涛;鲁耀斌;张金隆;;移动商务网站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1年06期
7 Stan;胡杨一;董经宇;;灵意锐行 智商明鉴 三星Galaxy Tab(P1000)尽享商务人生[J];移动信息;2010年12期
8 京平;;移动商街败局[J];经理人;2011年07期
9 吴小琴;;移动图书点评推荐系统的构想[J];通信企业管理;2011年09期
10 梁利峥;;最淘:简单团购![J];经理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旗;;移动商务研究与应用综述[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兆莹;冯海旗;;移动商务接受的概念模型——技术接受模型(ATM)的一种扩展(英文)[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龚艳萍;张鹏;王姝;;新技术产品的自反性感知对消费者采用意愿的影响——以移动商务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4 陈洋;杨旭;;移动商务用户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A];融合与创新——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29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廷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亓爱魁;冯海旗;;基于感知价值的移动商务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苗;冯海旗;;移动商务面临的挑战[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任利成;史文祥;王刊良;;移动商务对地震救灾管理的影响研究:系统动力学视角[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伟红;龚卫国;董桦;;网上商场中移动商务系统的设计及实现[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郭克华;刘传才;;一个改进的移动商务WAP协议[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娴 微软 高级市场经理 Grace Ho 亿美软通执行董事 李岩 随身科技中国总经理 舒骋 人大金仓移动应用事业部总经理 杨飞;[N];中国电子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廖春梅;[N];国际金融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饶慧敏;[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本报实习生 李强;[N];经济日报;2005年
5 曹增光;[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徐勇;[N];人民邮电;2005年
7 田文 徐超;[N];通信产业报;2005年
8 实习生 郝翠兰 本报记者 程武;[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瑄;[N];国际商报;2008年
10 记者 郎晓黎;[N];通信产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朝华;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满青珊;移动商务合作伙伴关系模型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范伟;移动商务安全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胡润波;基于第三方信息的移动商务信任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青敏;移动商务信息扩散及其对价值链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李海莉;基于客户价值的移动商务价值网价值促生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侃;基于证据理论的移动商务交易风险评估与控制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林家宝;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信任及其动态演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东风;基于Vague集的移动商务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刁新军;移动商务环境下服务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基于J2EE和XML的移动商务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2 张桓;移动商务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尹毅峰;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移动商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靖松;基于WML的移动商务办公[D];四川大学;2004年
5 黄河清;基于Internet的移动增值业务[D];重庆大学;2004年
6 何伟;基于TAM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程晓璐;基于UTAUT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郭克华;基于第三方计算的移动商务安全协议[D];福州大学;2005年
9 方献华;移动商务中移动台跟踪策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10 杨万涛;恩达公司在移动商务下的客户关系管理[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移动服务用户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13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