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
【学位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832.2;F724.6
【部分图文】:
所示[1]。该报告同时显示,我国移动网民上网黏性进一步增加。根据调查,仅有12.2%的移动网民不是每天上网,也就是说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上网一次的移动网民占所有移动网民的 87.8%。各类应用软件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带给移动网民便利,增加了移动设备的使用黏性,如图 1.2 所示[1]。
图 1.2 我国手机网民上网频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并且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我国庞大的移动网民的数量无疑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了巨大的市场前景。近
图 1.3 2009-2014 年我国移动点商务交易规模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可以将不同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通讯公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基本上在任何支付场景都可以使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户,只需要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惠;全球移动支付分析与展望[J];通讯世界;2004年06期
2 傅冬;为移动支付呐喊[J];电子商务世界;2004年08期
3 吴丽;;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及相关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03期
4 唐绮薇;;移动支付的多种运营模式[J];数字通信世界;2005年12期
5 ;后金融时代的移动支付[J];数据通信;2006年04期
6 肖晓;;移动支付,无处不在的魅力[J];上海信息化;2007年07期
7 陈卓;;构建安全的移动支付系统[J];商场现代化;2007年22期
8 翟丹妮;;我国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07年22期
9 谢宏武;;浅析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问题与措施[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10 宋颖;;移动支付之综述篇 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现状[J];通信世界;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磊;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协作模式[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 戴宏;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刘家乐;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高丛;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机制与效率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5 刘伟;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俊彩;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7 李健民;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刘文琦;移动支付系统安全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剑锋;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杨凌云;3G时代我国移动支付商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周品芳;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4 任倩;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果华;移动支付产业市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樊吉宏;基于感知风险的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
7 肖锋;移动支付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吴晓霞;移动支付中的税收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梁敏;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周鹏;移动支付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93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dhl/289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