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式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和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单纯地强调正式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组织发展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是从正式组织发展而来的,其对组织整体的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已经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同样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出现会给正式组织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要建立和谐校园,不仅要关注正式组织的建设,更要注重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 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核心领导人物; 学习型非正式组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4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3- 02
1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理论沿革
众所周知,关于管理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只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们开始注重对行为科学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梅奥等人所做的霍桑试验, “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即是由梅奥在其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最先提出的。他们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中不仅存在着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随后,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进一步发展了非正式组织理论,进一步阐释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在其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中,他提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系统,各种类型的组织都是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这些协作组织都是正式组织,而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二者是协作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概述
高校中也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愈趋成熟的群体,对正式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呈现出一种淡化的趋势,而对各类非正式组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依赖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大学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优势互补与整合,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简介
大学生正式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目标而正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集合体,例如班级、学生会等。和其他正式组织一样,大学生正式组织有着明确的组织目标、完整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它的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相对而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出于正式群体之外的,主要由个人接触、交互影响形成,依靠大学生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来维持。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于当今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初中生活,学生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除了通过正式组织满足其学习和成长需要外,还渴望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他们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会发展多个方面的兴趣爱好。随着沟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结成非正式组织,它所反映的是正式组织集体成员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式组织要依赖于非正式组织的调节才更有活力。
2.2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
相较于正式组织,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其成员由于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相近而自发自愿形成的组织形式,所以缺乏正式结构,人员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不稳定性。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之间有很多差异。
2.2.1 两者存在的目的不同
正式组织的存在往往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它有着明确的结构及规章制度;相对而言,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的信念或者相似的生活背景而自发形成的,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特别是成员的归属等情感需要,属于社交型的组织。
2.2.2 组织内部控制不同
大学生正式组织有着明确的纪律准则、规章制度,主要通过命令或指令等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而非正式组织主要通过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或是成员的自我约束进行管理,通过面对面的闲聊或电话闲淡等非命令型的方式进行横向沟通,比较随意,具有不确定性。
2.2.3 组织领导权力的来源不同
正式组织的领导由组织正式任命,权力的安排与运用非常明确。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任命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较强人格魅力的领袖往往会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组织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往往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发挥着领导的作用。这种影响力虽然在制度上没有被承认,但却能左右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干扰组织决策的实施。
3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及影响
非正式组织是在正式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式结构是特意设计来规范行为从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不过,非正式结构的出现会给正式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3.1 非正式组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1) 可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进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上,正式组织的规章制度往往以其整体运行作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组织成员个人需要。但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其精神的需求也同等重要,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物质利益并不能起到团结全体成员的作用,反而使得人们趋于机械化,缺少热情。由于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都具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彼此间保持着相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自觉维护非正式组织所形成的文化价值标准。 (2) 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于非正式组织是通过大学生相同的兴趣爱好而自然形成的,其群体观念强,行为高度一致,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会使非正式组织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高校健康运转这一目标的实现。
(3) 非正式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减少正式组织管理中的阻力。人们作为情感的主体,大部分的生活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来约束。尽管非正式组织的规范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是自然形成的,但对其成员却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成员违背了这些行为规范,就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排斥甚至被抛弃。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在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下,非制度化规范就很好地强化了成员的群体意识。当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不允许破坏制度和法律,不允许对抗正式组织时,其成员出现不利于稳定的行为就会减少,从而为正式组织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3.2 非正式组织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1) 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阻力。由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则,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将会削弱正式组织的作用;如果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非正式组织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的目标产生抵抗情绪,进而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2) 不利于大学生正式组织的团结稳定。由于非正式组织是成员之间根据相似的成长背景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其成员间的交流和信息易受成员个人主观好恶的影响,而学生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有时出于维护小团体的利益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和散播一些不真实、不全面的消息,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如果一些谣言不及时澄清,则很有可能给正式组织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3) 核心人物的价值取向影响整个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有一定的权威性,易使其成员盲目服从,若核心人物的价值取向偏离正常的轨道,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就可能使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激、冲动,甚至会影响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
4 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和存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其成员和正式组织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而我们就要扬长避短,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正确引导,从而使其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
4.1 我们应当认同并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必须理解并接受非正式组织,尽可能对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在高校中,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需的,并对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与支持作用,对正式组织有着正面的辅助作用。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该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在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心理情感及需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引导,去除其消极影响。
4.2 注重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不良影响
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虽然非正式组织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而容易出现一定的倾向性,但是只要高校管理者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其积极作用,就会相应消减其不良影响,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领,关键在于提高其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非正式组织中个体成员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对个体成员的教育,指导他们有效避免其消极行为,充分发挥他们积极能干的一面。
4.3 重视培养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
由于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任命的领导,一般都是由具有较强个人魅力的核心人物来担任,该人物具有为组织其他成员所承认的特质,是共同爱好的极力推动者。这些人物对于成员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正式组织对他们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管理,尽量对这些核心人物进行提拔重用,在正式组织中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使其对正式组织产生归属感,这对于促进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中优秀成员的成长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高校的管理工作。
4.4 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网络文化建设,从而促进正式组织网络化的发展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型虚拟组织已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QQ群、微信、微博等虚拟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引领潮流的风向标。但是,大学生网络型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而难以分类细化,难以辨其真伪并容易形成从众现象,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注意整合网络化资源,以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与非正式组织相比,一些大学生正式组织的网站却是少有人问津,例如学校主页或个别学院的网站等,很少有学生主动登录浏览。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正式组织网站管理,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大学生正式组织网站成为联络沟通、解决问题、凝聚学生的有效载体。
5 构建学习型非正式组织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学习型组织以及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构建学习型非正式组织就是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内部各成员在充分认同大学生正式组织所处环境、运作战略及组织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及时认知、全面把握和迅速传递,以达成共识,并根据大学生正式组织的决策和奋斗方向,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使自己不断获得提升。
身处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学习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有可能在这个时代中获得发展。一个积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会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学习力的核心是对信息的把握,我们应当尽量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使大家树立努力学习的一致方向,提高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并减少层级障碍从而降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度;并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借助网络和社群组织的辅助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型非正式组织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和谐校园得以构建,最终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敏慧.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作用机理及与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J]. 华章,2013(27).
[2] 崔瑞青.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分析及其管理对策探讨[J]. 管理学家,,2012(6).
[3] 王海燕.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管理[J]. 河南教育,2011(9).
[4] 宋立峰.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J]. 管理纵横,2011(2).
[5] 蔡凌燕. 企业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6] 车予宁. 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的存在类型与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9(12).
[7] 杨峰,陈重旭.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现状及对策探析[J]. 中国商界,2008(11).
[8] 王立平,苏雪梅. 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和控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5).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和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5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