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雨洪管理视角下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0:20
   目前,对于具有复杂气候、环境条件的寒地城市来说,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城市水系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雨洪管理”作用。而寒地城市水系在资源特点、功能特性和空间特征等方面都有区别与其他地域的城市水系。因此,本文以雨洪管理理论为支撑,针对寒地城市水系特性和关键性问题,提出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系统框架,从小流域、城市规划区域、河流滨岸带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的方法,探索寒地城市水系在建构流域水系调控系统、调整城市规划区水系空间格局及河岸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分尺度、分重点地指导寒地城市水系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的规划、建设与实施。论文以寒地城市水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功能、特性和相关规范、相关规划几方面入手,对寒地城市水系的特征要素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面将城市水系规划对象分解为小流域水系、城市规划区水系及河流滨岸带三个等级。其次,对本文基础概念—雨洪管理做出解释,并以相关理论作支撑,明确我国寒地城市应用雨洪管理的原则。再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选取国外典型实践案例,分析其作为雨洪管理应用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的经验启示。并以寒地东北地区牡丹江小流域水系为实地调查对象,探讨寒地流域水系的构成、空间特征等自然结构要素,寒地城市水系格局与城市功能、空间塑造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寒地城市河岸带建设情况。最后,立足于上述理论与实地分析,针对寒地城市水系三个空间尺度的建设现状进行反思,并对未来的规划建设提出“景观规划整合城市水土资源、分区治理顺应综合治水原则、技术手段实现水系规划目标、政策调整指导规划建设实施”的发展导向。为进一步明确寒地城市水系规划的“新任务”为何,建立了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城市水系规划框架。在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宜、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相衔接、与相关规划目标相统筹的原则基础上,从总目标统筹、多尺度分解、众专项协调三个层面来拆解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城市水系规划要点,并建立了前期的项目策划、过程中的方案生成以及后期的监测与评价的规划流程。对应前文划分的空间尺度,进一步分析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下的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的途径为“建构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流域水系调控系统、调整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城市规划区水系空间格局、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寒地河流滨岸带生态建设”,并分别建立技术路线框架,从原则和模式两个方面指导后续三个空间尺度的规划技术手段和实施管理策略。“新任务”需要新的规划策略,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实现雨洪管理的具体途径。宏观建构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流域水系调控系统具体策略为:脉络疏通构建生态格局、分区治理实现就地滞蓄、雨/雪水利用补充水系水源、景观规划整合水土资源;中观调整雨洪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区水系空间格局具体规划策略为:优化水系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建立“与水共存区”管控单元及优化避难场所对应内涝灾害;微观尺度的城市河岸生态化建设手段包括:恢复河道水体自然化、调整河岸带结构布局、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最后,对应各层级水系规划内容,分别建立流域综合管理、城市水系整体空间管制、规划建设保障及引导手段等机制,并分别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衔接,为寒地城市水系的规划、建设与健康运行提供保障。论文涉及到水利、水环境、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给水排水等多科学、众专业,以城市规划为主线,着眼于设计层面,重点解决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实现可持续雨洪管理的途径。通过分层次构建、子系统拆解、多途径实现等方式,明确寒地城市水系规划实现雨洪管理的规划建设要素,最后将相关规划案例的实践过程分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该方法的理论性和可实施性进行检验。为实现水环境保护、水系规划满足雨洪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可操作的途径,为其他寒地城市水系规划项目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V213.9;TU992
【部分图文】:

比例图


图 1-1 内涝城市比例图[3]Fig.1-1 The proportion of waterlogging city[3]表 1-1 近年来我国若干重大城市内涝灾难表able 1-1 Table of waterlogging citie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地点 事件日降水量伤亡 经济损失(亿元)其他伤 亡北京 降雨 50mm 不详 5 不详29 处桥区、水严重,22 800 余辆汽铁一号线灌铁停运北京 暴雨147mm不详 79 近百路面塌方,市政水利工车辆被淹,受灾人口 1辽宁大暴雨沈阳177.7mm失踪10163 不详9 个城市 35人受灾

中国气候,区划图,城市水系


图 1-2 中国气候区划图[ 11]Fig. 1-2 Climate zone in china[11]3.3 城市水系《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中指出城市水系是指城市规划各种水体构成脉络相通系统的总称。涵盖流经城市区域天然形成的地表水下水,以及人工形成的河道、湖泡及水库等,自然水体与人工水体有机结合同构成城市的水循环系统。本文所指的城市水系不局限于城市规划区域内是以城市规划区内水系为主体,扩展到流域范围内,与其具有同一归宿,城市空间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效益的所有水体所组成的水网系统此,本文的城市水系规划是以涵盖范围更大的流域水网系统为规划对象,考虑流域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因素,对流域水系统整体管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寒地城市水系保护和利用方案。本文主要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城市水系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对过拆解“牡丹江市海绵城市规划”及“牡丹江城市水体综合利用规划”等

研究方法,城市水系,雨洪


第 1 章 绪 论学、综合效益等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案例介绍的方式,局限文数据库刊物检索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看措施从量化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尚不足,仅体现在城市水系雨水利用量及借助 GIS、SW,而深入的探讨雨洪管理对城市水系规划影的量化研究尚属空白。基于雨洪管理愿景下水系规划前期进行可行性验证,及为后续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孔坚;;水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关键技术[J];中国水利;2015年22期

2 ;接受内涝 与水共存——访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强博士[J];给水排水动态;2015年05期

3 刘宇舒;赵天宇;;景观生态视角下镇域生态服务评价与网络构建[J];中国园林;2015年10期

4 尹文超;林波;矫雪梅;马靖宇;;城市低影响开发与水环境保护融合建设研究——以深圳国际低碳城起步区城市设计为例[J];建设科技;2015年17期

5 丁淑芳;任心欣;杨晨;;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激励政策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17期

6 黄国如;黄维;张灵敏;陈文杰;冯杰;;基于GIS和SWMM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模拟[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7 陈菁;马隰龙;;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水系规划[J];人民黄河;2015年08期

8 徐银龙;;“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5年12期

9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年06期

10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丹子;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徐海顺;城市新区生态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杨青娟;基于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家琳;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章戈;基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雨洪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黄静;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宋代风;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程序与做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巫梁侥;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城市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袁媛;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刘洋;“地水整合”的城市水系整体空间规划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周勤;海绵城市技术导向下的悦来生态城控规层面规划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杨波;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黎健波;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水系再生策略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李霄;GI视角下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河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张文慧;雨水和再生水资源化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王墨;城市公园暴雨水最佳管理措施BMPs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10 陈禹;寒地校园水体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3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843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