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3:12

  本文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公共事件 赋权 网络赋权 传播效果 对策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普通民众逐步分享了以往掌握在精英群体手中的传播权。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打破身份限制的争辩与讨论、多元化的意义与声音都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类公共事件频发,互联网有着催化剂般的作用,公共事件进入网络传播渠道之后,往往会导致声势浩大的网络行动,广大网民发挥能动性,通过线上线下的表达与行动实现自身诉求,对社会现实造成干预和影响,以此完成赋权实践。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公共事件的特殊性以及赋权主体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某些合理诉求也可能会以具有对抗性的群体事件或极端的维权行为等形式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对社会和个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找准利弊,探索理性的赋权之道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政治现实的激发,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现象研究主要以赋权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分析法,理解赋权理论的内涵,梳理公共事件的缘起,厘清赋权与传播的关系;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与传统赋权的区别、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赋权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力等方面都有着新特征,其赋权实践对促进社会公共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流言、谣言滋生蔓延、赋权行动异化以及网络无政府主义的危机等一系列现代性困境也不容忽视。本文提出提高主体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共传播意识,发挥个人和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及完善立法强化法制,是解决网络公共事件赋权的现代性困境的策略,只有将赋权实践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之下,合理合法地进行,才能更好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关键词】:网络公共事件 赋权 网络赋权 传播效果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1-15
  • (一) 国外研究概况11-13
  • (二) 国内研究概况13-15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5-16
  • (一) 研究内容15
  • (二) 研究方法15-16
  • 四、研究创新点16-17
  • 第一章 网络公共事件与赋权的相关概念界定17-21
  • 一、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事件17-18
  • (一) 公共事件17
  • (二) 网络公共事件17-18
  • 二、赋权与网络赋权18-21
  • (一) 赋权18-19
  • (二) 网络赋权19
  • (三) 网络赋权与传统赋权的比较分析19-21
  • 第二章 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的现状和原因分析21-36
  • 一、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的特性21-27
  • (一) 赋权主体呈现多样性与异质性21-22
  • (二) 赋权内容包含社会性与公共性22-23
  • (三) 赋权的传播力表现为无限性23-24
  • (四) 公众非理性化的自我赋权时有显现24-25
  • (五) 网络意见领袖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话语阶层25-27
  • 二、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的传播效果分析27-30
  • (一) 肯定个人价值,增强赋权意识27
  • (二) 推动公益传播,完善公共政策27-28
  • (三) 激发社会资本,调动社会资源28-30
  • 三、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的实现原因探讨30-36
  • (一) 网络传播激发公共事件的解放力量30-31
  • (二) 网络环境下传播分权形成多元化信息传播格局31-32
  • (三) 网络技术赋予网民传播权,增加自我效能感32-33
  • (四) 网络舆论赋予当事人身份及权利救济的合法正义性33-34
  • (五) 网络动员、修辞策略及病毒式传播提升议程设置强度34-36
  • 第三章 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6-42
  • 一、网络公共事件中赋权存在的问题36-38
  • (一) 网络流言、谣言滋生蔓延36-37
  • (二) 赋权行动异化和极端化37
  • (三) 产生网络无政府主义的危机客观存在37-38
  • 二、网络赋权理性促进社会公共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思考38-42
  • (一) 提高赋权主体的媒介与道德素养38-39
  • (二) 提升社会公共传播意识39-40
  • (三) 鼓励民间专业组织和个人发挥作用40-41
  • (四) 充实法律框架,细化监管体系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伟亮;;传播学的双重公共性问题与公共传播学的“诞生”[J];新闻界;2013年09期

2 吴飞;;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3 王勇;;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焦德武;;网络议程设置与网民自我赋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6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年12期

7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年03期

8 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9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J];国际新闻界;1997年03期

10 江小平;公共传播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7期



本文编号:774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774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2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