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浅论论质量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目前状况及发展

发布时间:2016-05-17 18:07

  本文关键词:论质量成本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理由。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争相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如何处理好成本和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成本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当前面对的最大理由。本文主要通过对质量成本管理进行简单论述,结合当前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理由以及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提出几点改善倡议。

  【关键词】质量成本管理 管理理念 管理意识

  一、质量成本管理概述及特征

  (一)质量成本管理概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质量成本管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企业要对质量成本进行适当的分析和预测,并进行系统的核算考核,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达到质量成本考核和制约的目的,企业所做的这一系列活动概括起来就是质量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质量、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化。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准确核算质量成本,加以分析,并得出考核结果。质量成本管理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独立于企业其他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

  1.具有一定广泛性。质量成本管理对功能、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满足用户需要的要求,既适用有形的产品,也适用于无形的服务,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由此可见,现代成本管理工作覆盖了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管理效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2.动态性特征。质量成本管理随着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相应的转变,质量成本是相对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内涵和要求也更加丰富。因此,质量成本管理必须随着产品质量适用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时刻保持着自身的动态性。

  3.收益性特征。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核算反映质量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结构,从而为质量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因此,质量成本不仅要及时反映企业质量成本支出,还要反映质量收益,以便进行经济效益核算,进而做出正确经济决策。

  二、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全面的质量成本管理有效的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经济效果,使管理者充分掌握由于产品质量提高而产生的成本费用以及质量管理工作出现的理由,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质量成本,最终达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使企业管理者清楚的了解本公司的质量成本管理目前状况,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准确做出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暴露出企业产品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存在的理由,因此可以说,质量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目前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理由

  (一)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其缺乏认识,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经验,对质量成本效益分析缺乏关注,导致很多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挫伤了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管理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缺乏时效性。

  (二)责任不清,奖罚不明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其关键是完善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制,实行权、利相结合。我国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责任不清、奖罚不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企业没能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到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范围内,进而造成了奖罚不明的现象,影响工作的开展。

  (三)素质偏低、基础薄弱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区别于传统的管理工作,因此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内企业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管理了解的并不多,加之上级部门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制度,导致对知识的掌握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缺乏制度保证

  虽然我国已经颁发了相关制度和一些质量成本管理条例,但都没有对质量成本管理做明确的要求,也没有指导性的制度。导致企业各行其事,概念缺乏统一性,没有相关制度保证,应用范围狭窄,无法持续发展。

  四、质量成本管理改善倡议

  (一)加强管理意识,树立管理观念

  为了进一步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培养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意识,树立质量成本管理观念。在此基础上,将质量成本管理转变为一种事前行为,将事后补救转为事前预防,进而达到成本和效益双赢的目的。通过管理意识的提高,使每个员工都参与到预防工作中来,从而有效降低质量成本。

  (二)落实质量责任,进行质量成本考核

  有效降低质量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将岗位责任制在每个生产过程每个部门中都严格实施。奖罚分明,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成本考核制度,使岗位责任制的实施有据可依,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制约质量成本。

  (三)提高素质,夯实基础

  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忠于“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培训;其次对直接关系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都有所了解,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到本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目前状况,找出不足,寻求有效途径进行改善。最后,对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理由,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加以完善和改善。

  (四)推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质量成本管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相结合,构成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企业的产品质量策略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对应,质量策略不同,质量成本就会有所不同。比如企业奉行成本领先战略,那么企业的内部质量成本制约就要相应加强,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都将质量成本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质量成本在行业内领先的目的。通过将质量成本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质量成本的动态管理,从根源上消除无效的质量作业,制约产品质量成本的耗费,进而优化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最终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群芳.浅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理论界,2009(12).

  [2]关玉容.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J].商场现化,2008(27).

  [3]陈超.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J].时代经贸,2007(6).

  [4]刘丽峥.浅谈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现代商业,2008(18).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浅析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现金的管理
下一篇:有关于财务管理是文化产业单位管理的核心

浅论论质量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目前状况及发展相关推荐

  论文摘要:2014年国务院出台《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两次全国性公民讨,且汇总超过十万条意见,这是我国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的首例。对比新旧拆迁模式,公共利益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本文旨在以公共利益的视角,结合房屋拆迁这个特殊的行政行为,理性解读其发展进程及实践路径,进一步梳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挖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和矛盾根源。

  论文关键词:公共利益、新拆迁条例、制度困境

  中国式拆迁,是现阶段社会面临的最艰难利益调整,在这种没有规划与资质的拆迁运动中,政府承诺是需要付出信用成本的,城市要发展受拆迁的惯性思维左右,在新条例落实之时,地方正迫不及待地与时间赛跑,其背后隐藏的官民利益之争越发暴露出拆迁悲剧的根源,然而,这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诞生和广为诟病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却足足实行了10年,导致了城市发展与私有财产权间关系的巨大扭曲。新拆迁条例扩大了补偿范围,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房屋价值低估问题,以及为被拆迁人提供一整套程序救济,

  一、公共利益在旧拆迁条例中的缺失

  这场变革的起始点被舆论更多的定格在2009年四川,47岁的唐福珍站在自家楼顶上,面对拆迁大军的咄咄气势点燃了悲凉的身体,不久其行为被定性为暴力抗拒拆迁,数名家属也因此受牵连,在我国拆迁浪潮中,官民争斗历来演绎着各种荒诞的剧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唐福珍事件给媒体无限放大,直至将要决定一项法规的变革,无形的利益链条背后是政府之于拆迁经济的最大化追求,地权的暗战愈演愈烈,过去城市土地出让收益的,留给地方,其余按四六分成,之后中央几乎全额返还给地方,土地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分配和使用也开始完全列入地方政府的管辖范围内,拆迁渐成为一种常态的手段,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保护性规定,只有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进行依法征收,利益面前地方的拆迁逻辑永远打着发展大局’旗号,城市规划改造工程为强制拆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没有公众源头上的参与,到拆迁的末端就只有暴力抵抗。另外旧条例指出。

  拆迁人依法将建筑予以拆除,并对使用人予以移迁安置及经济补偿的民事法律行为,而征收和补偿主体应该是国家,其行为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房屋的所有权任何组织个人均不得非法侵害,由此可见与新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针对目前各地的突击拆迁行为,缺乏必要的问责制度相配合,因而在利益博弈中被拆迁人(一般处于社会底层)往往占据下风,无力抵抗野蛮拆迁的袭击。补偿是征收合法有效的构成要件,应当在房屋拆迁之前完成。将两者分开,本在征收过程完成的补偿问题延至拆迁阶段解决。

  换言之,拆迁人可通过毫无关联性的文件取得拆除资格,为双方矛盾频发埋下隐患。加上法律使用极为混乱,当被拆迁人试图维权时,拆迁队伍高举作为下位法的旧条例,行政裁决由被拆迁人的常规救济渠道变为逼其就范的手段。现实中主导优势的公权与空有其文的私权如何能达成平衡,首当其冲的是合宪性与合法性问题。显然,把物权法比喻为一个被拆掉引信的手榴弹,当下急需装上条例修订这个引信。旧条例仍作为暴力拆迁的保护伞,拥有行政强制权的地方政府对土地和城市开发的贪婪自然不会遏止,无法阻挡被利欲驱动以致疯狂的铲车,一个个铲车和汽油瓶对抗的带血拆迁纠纷继续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二、公共利益在新拆迁条例中的引入

  公共利益,可称之为公共的利益,它是国家存在的正当性理由。公共意味着公众的公用的尤指政府提供利益释义为功用,能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要的事物。公共利益并不是独立于个人利益的特殊利益,,而是组成共同体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国家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征收的基础在于国家对臣民的最高统治权,领主取得或消灭私人财产的前提乃是用于公共用途。有学者认为,立法者不仅须将其所设定的基本思想与目标完整明白地表述出来,并应把宪法留下空白所致的不确定限制在技术绝对必要的标准上。当以严谨的规定可规范不断变化的公益且促其实现时,则不宜使用开放概括的条款,新条例采用了列举式的界定。当强权与暴力屡屡突破法律规范消解对它的敬畏时,原本指望通过法律救济自身权益的民众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如此一来,拆迁所拆掉的就不仅仅是普通大众赖以安身立命的住所,还有他们对于法律公正的信仰及人权至上的理念,这无疑是在拆除中国和谐社会的根基。早期的上访中国家信访局有近一半涉及拆迁问题。和谐拆迁的前提应是政府要让利于民。于是新条例旨在从核心切断拆迁背后的,利益链,克服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和屏障保障公民私权神圣不可侵犯。

  整个拆迁的思路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拆迁条例涉及五大方面。对公民房屋征收决定拆迁条件及其程序,公共利益界定“补偿标准”争议解决机制,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进行补偿和拆迁问题。关于公共利益的缺失问题亦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回应。,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给予公平补偿。通过明确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征收的前提规范征收与补偿体制确保该条例与相关法律的有机衔接’同时终结了行政强拆政府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诉求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与旧条例相比以法律条文形式确保征收的前提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使得公共利益征收和商业开发征收彻底分开。在实际操作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厘清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范围得以清晰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弥补过往的忽视。然而因为拆迁立法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尤为复杂现行条例亦难免存在不足

  三、新拆迁条例中公共利益的制度漏洞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浅谈职业胜任力的MBA教学培养方法研究
下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行政审批存在问题及建议

论公共利益视角下新拆迁条例的制度困境相关推荐

  论文摘要:MBA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和职业胜任力。简单依靠课堂知识传授无法实现MBA的培养目标。本文对构建基于胜任力的MBA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进而就PBL模式在MBA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MBA教学培养模式;职业胜任力;PBL

  一、MBA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MBA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职业经理人,因此,MBA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既然是职业教育,贯穿整个MBA教育的就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应对MBA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经理人素养和胜任能力进行职业化训练。1991年我国第一批9所院校获准试办MBA教育,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233所院校开办MBA教育,培养了10多万管理人才。经过近20年的实践,我国MBA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据2006年4月《商业周刊》对中国公司和在华跨国公司的173位招聘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给中国MBA毕业生打了中低分,素质良好或优秀的比率不到20%。中国目前的MBA教育仍然处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服从权威的教育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问题,是MBA学生没有机会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反思和自我建构,因此也难以培养出善于决策、敢于决策的经理人,无法真正提高MBA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因此,探索以提高MBA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二、基于胜任力的培养模式是MBA的改革发展趋势

  1.MBA培养模式的变迁。

  从全球范围来看,MBA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MBA教育处于探索阶段,整个美国没有公认的MBA课程设置标准,各个商学院的培养模式各自为政。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AACSB)在1965—1985年问修订了MBA的课程设置标准,主张根据企业的各种职能来组织教学,重点应强调培养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地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自此以后,MBA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基本趋于稳定,成为美同乃至全球通用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这使得社会和企业要求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关注责任与道德等综合素质。欧美MBA领域再次掀起了培养模式的变革。此次的变革的特点是:加强课程整合,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重视对学生的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等“软技能”的训练,强调解决管理问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视管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基于管理实践中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据此,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MBA培养目标是,MBA学生须拥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技能”。

  2.我同MBA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对近年来我国MBA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在致力于与国际接轨。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为代表的一大批MBA培养院校,纷纷开始进行MBA教学培养模式改革。清华大学2008年率先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将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包括管理沟通、领导与团队等软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构建。第四模块是“整合性实践课程”,学生组成六人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演练真实项目,完成课程报告并做小组演示,强调基于问题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PBL模式)。同时清华大学采用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取代了传统的毕业论文。综合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深入一个企业,研究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写Ⅲ一个具有分析意义的案例,以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人民大学2009年也启动了旨在创新培养模式的“SAIL”计划,包括理念塑造、行动导向、国际视野、自主建构四个方面,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导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在MBA的培养过程中,运用PBL理论增加了一项实习环节,学生以组为单位,给一些知名大企业做专项调研,并最终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可以加深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开发潜在的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在最后解决方案的提交答辩会上,审查的不仅有学校的老师,还有被调研公司的总裁,他们在实用性、关联性、重要性等实践操作方面打分。中欧管理学院在项目开办之初,就使用了项目教学法。当时第一届的MBA学生被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固定到一个北京的企业,历时两年,定期下厂,全面剖析这个企业。期间又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面审计阶段,利用所学到的理论对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第二阶段为咨询阶段,找出企业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为实施阶段,帮助企业具体改进提高,并验证提出的办法是否有效可行。每组学生在2年的时间里要写出6至8份的实习报告,下厂与写报告占全部教学时间的j分之一,成绩也占三分之一。中欧的PBL培养模式获得了学员的高度评价。

  三、基于PBL的培养模式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试析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研究
下一篇:论公共利益视角下新拆迁条例的制度困境

浅谈职业胜任力的MBA教学培养方法研究相关推荐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内涵,指出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应着力于教育理念、MBA教育的教学内容、国际合作与交流和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革新,以内蒙古工业大学MBA教育管理项目为例,分析具体院校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实践方法,为我国MBA教育管理国际化探索良好的实现路径。

  论文关键词: MBA;教育管理;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谙熟国际化条例、人文、技术、管理等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MBA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是世界各国管理教育的主流模式,为企业输出大量的精英人才。我国从1991年起开始设立MBA学位和试办MBA 教育,MBA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MBA教育在走向世界、融入国际教育发展的大浪潮时,遇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如何更好的结合等问题,迫切需要在教育管理方面进行适应国际制度的创新和改革。本文通过分析MBA 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现状,总结其发展的成功模式,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MBA教育实践经验,找寻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新思路与发展途径。

  一、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研究上,梳理近年来大量文献,研究成果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如舒志定、魏腊云、刘兰芝等从不同角度对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进行了定义;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必要性的研究,如张书祥指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如邓毅芳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强调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应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维持性学习”,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张继桥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种方式国际办学、留学生管理、学术交流等提出了建议;李江红提到了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设立分校、授权、学位等教学模式的选择;第四,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如普女女总结了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四个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验,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从理念、师资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做起。综上,目前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居多,但是专门分析MBA 教育管理如何国际化的文献比较少,从众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文献中也不难发现,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义观点基本一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也因各国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而不同。

  二、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内涵及发展模式

  (一)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目前存在着多种观点。魏腊云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动因角度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交流。舒志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其本质是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信念的加强、国际化功能的扩张,融合本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吸收国际教育办学经验,力求发展和完善的本国高等教育体系,以促进国际教育文化事业的传播与交流。

  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本文主要从MBA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和其目标为主对MBA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阐释,认为MBA 教育管理国际化是指MBA教育在国际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国际惯例约束,通过合作、交流、协调等手段,调整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国际教育管理理念与体制,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使MBA教育管理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发展的需要。

  (二)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实现随着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具有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其发展模式也是可以进行不同选择的。MBA教育管理国际化模式可认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国际化,二是管理的国际化。而当今世界在MBA教育国际化上做的比较成功的当数美国的教育模式,其他西方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模式也有可借鉴的地方。总结以美国为主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可以得出MBA国际化的成功模式主要立足于以下几种途径:

  1.国际化的MBA教学理念。

  教育的国际化必先要求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改变,只有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树立国际化教学观点,认清教育的本质问题,方可建立具有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等。MBA教育管理的国际化亦需要首先认清时事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学生国际竞争能力和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是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重要目标。所以要实现国际化,就意味着改革创新,需要理念先行。

  2.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国际化。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教学国际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在国际化理念的指引下,MBA教学内容国际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课程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是指在MBA课程体系中能够及时增设涉及全球化经济、文化等的课程,这些课程反映国际经济时事动态、富含世界管理先进理念和世界文化信息,能够增强MBA学生对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了解和与世界的交流能力。也有一些学校还特别增加了语言类课程的比例,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指围绕课程设置在教学中融人世界经济的最新动态、多元文化特色、管理等领域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在MBA授课中借助多种手段,采用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和引导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实战性与创新能力。国际上盛行的MBA教育教学方式可谓形式多样,主要有三大类即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模拟。具体如案例教学、实地调研、项目研发、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计算机模拟、行动学习、参观实习、学生开放式讨论与演示等。然而,我国的MBA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应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教学内容,保持本土文化,扬长避短,维持特色,这样才真正发挥了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3.管理体制国际化。

  MBA教育是市场的产物,因此也一定要面向市场竞争。国外的MBA 教育在管理体制方面多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学校有很高的自主权,政府和行政机构主要是服务与配合,学校可灵活的建立规范化、国际化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市场和应对激烈的竞争。我国的MBA教育办学上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应该充分借鉴国外MBA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参照国际通用的MBA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增强MBA 教育中心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及品牌意识,建立市场化、企业化MBA教育管理体制。

  4.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是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体现在各国在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此外,我国的MBA教育还应该重视国际认证问题,它是国内MBA教育进入世界MBA教育圈的一块敲门砖。目前,MBA 院校的国际认证主要有AACSB、AMBA、EQUIS三大认证: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总部在美国的商学院教育认证的国际机构。自1916年成立以来,全球共有38个国家的620个商学院获得了AACSB认证,其中包括5家中国大陆商学院;AMBA(Association of MBAs,国际MBA协会)总部在英国,是对MBA、DBA、MBM 项目认证的国际组织。自1976年成立以来,全球共有72个国家的168个商学院的相应项目获得了AMBA认证,其中包括8家中国大陆商学院;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针对工商管理教学建立的质量评估体系。全球共有36个国家的128个商学院获得了EQUIS认证,其中包括8家中国大陆商学院。取得MBA院校的国际认证,是MBA教育走向世界的一个通行证。

  以上总结的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成功模式及途径,因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地域性、差异性等特点,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走有特色的MBA教育管理国际化之路。

  三、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内蒙古工业大学MBA项目为例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浅谈借鉴MBA教育的军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职业胜任力的MBA教学培养方法研究

试析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研究相关推荐

  论文摘要:军校任职教育与MBA教育同属任职教育。通过对MBA教育思想、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得出对军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进一步提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和实现路径。

  论文关键词:MBA教育;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

  军队任职教育与MBA教育同属任职教育,培养对象都是经过系统性教育后在:亡作岗位上工作了一定年限,具有一定理论和专业知识、积累了一定岗位经验或者领导经验的人士。因此,借鉴MB A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有利于站在教育规律的层面对任职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反思,对军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MBA的教学特点

  MBA (Master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专业学位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MBA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其培养目标牵引下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一)教学内容与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职位需求相适应,并注重标准化和差异化

  MBA的教学内容是针对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而设立的,其不是注重理论知识,而是更多地注重标准化和差异化,在精炼MBA课程知识讲授的同时,更倾向于对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流MBA项目中,尽管课程相同、专题相同,但每个专题和课程各有其独到之处。项目的结构和培养目标不同,体现出的准则和特色也不同。灵活的核心课程设置可以让背景和基础不同的学生有更多选择,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热情。

  (二)不断用大量的、鲜活的企业实例构建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MBA教育的基本特征,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高层管理人员或CEO的角度来整体考虑企业问题。西方名牌大学的MBA教学中,案例教学约占40%至50%,哈佛大学则高达80%。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员在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讨论和分析800至1000个案例,平均每天2至3个。

  案例的来源与编写是案例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MBA的教学案例,一方面来自基于实地调研的案例,在目标企业的配合下开展调研,让教师直接投入实践;另一方面,要随着环境的发展,用最新的事件和管理思维对案例进行持续的丰富和改进。以哈佛商学院为例,所有案例都来自真实的商业环境和企业决策,每年教师会通过实地调研开发近250份新案例,这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补充材料、技术说明等。

  案例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学习方法,其意义超过单纯让学生吸收某种知识和掌握某种技巧。案例教学告别了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检验一切的陈规陋习,将教学落脚点放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这也体现了中国“授人予渔”的教育思想;同时,案例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让学生习惯于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并勇于采取行动。

  (三)以行动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实现由“行动——理论——行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

  体验式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以行动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它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有效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的认识:首先,学员要在具体直接的体验中观察和思考,然后把观察的结果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行动,而在行动中又会产生新的体验。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有机会定义和界定问题,在实践中检验想法,认识组织现实造成的约束,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协调跨学科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有助干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概念用于真实的商业环境。

  (四)课程整合汇聚很多相关但是视角不同的各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在多种复杂情况下做出决策的能力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关于基于胜任能力的MBA培养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试析MBA教育管理国际化研究

浅谈借鉴MBA教育的军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论质量成本管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46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