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7 18:08

  本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分类号:£塑
学校代码:!!!塑 研究生学号:!!!坠!!!!!!!鳗 级:玉

889577



东牡峄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人才培崩q荬式多样化对教掌质量 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A Strategic Study 7Ibaching

on

the Innuence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ode in CultiVating Qualined Graduate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on Their 1b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作者:刘海峰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位类型

李天鹰教授 教育学 教学管理

同等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6年5月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高素质人才的标准不仅包括台理 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适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要求高智商与高情感 的结合。因此,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 的重要原则。奉论文题目中提及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 杜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新的探索与实践, 也是将教育改革的人本主义思想与适应社会需要理论紧密结合的蓐要体现。 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 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熏要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新的教育教学 理念和教学模式,必然会促进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研究、改革、创新与实践。目前, 从国内的教学管理现状比较分析来看,强调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民主化、效益 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已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并在一些具体 的管理环节当中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从而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我们 的起步还比较晚,还处于一个变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理论研究深度、研究的系 统化、校内外的整个社会环境与条件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定的差异和 差距。当前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管 理思想与改革研究成果,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特 点及教改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创新之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所带来的培养规格多样化、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化、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大大增强等,都 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产牛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质量计划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激励改进等方面,都要求进行全新的理解,研究新的对策。因 此,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人员、教 学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深入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适应教育教学 改革发展、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丰富教 学管理理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学管理理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概述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一定教育时期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要标目养培才人与色特、位定身自据根校高个各指是化样多式模养培才人校高 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教学运行机制。它从根本 结机有要需会社与展发面全的人将,式模养培才人的校本合组、构建地宜制地因,求 上规定了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达到的人才规格及其基本特征,并集中体现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

生学的同不为而从,化样多面方径途、式方、划计、案方、格规在养培才人现实,合

个体创造更加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强调体现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强高多元化的质量观。与以往传
统的单一化、致教学模式相比,人才培养多样下过程具有性 。点特等性展发、性殊特、性态动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多样化,如工程科学型、技术管理型、通才复合型等: 人才培养过程多样化,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多样化; ;等班长特、制位学双、制分学如,化样多制机理管学教 办学层次多样化,一校之内可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等: 。等堂课络网、育教程远、制日全如,化样多式形育教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质是在学校自身定位、学生群体特点、社会需求等 紧求需会社与展发谐和面全人个生学把,本为以现体的度限大最,上础基件条合综 密结合,因材旌教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习主体性,调动学生习主体性、积极, 。养培质素和力能重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产生的背景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当代高等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等具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得到不断修改与发展。1995年3月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998年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教育目 的的确定,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工作与改革的目标与核心是将社会发 展需要与人的自我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做到个人与社

4.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有:学科交叉、渗透、综合 化: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嗍j种q旮埘丛髫黩F碲再j朝朗鲫耐瓢两蘸 弱辐拍一糕;描g锰犁蠡要箨但管j剥荆到彰鬯靼要掣■州喧潮嚷透疃I舅潸嗄瓒;鲤 警嘉掣罾蒸髫粤簧器訾鑫疆翟督誉臌研溥浓。 利益,应当严格实行“收支两

条线”制度,即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费用不从基金中提 取,而由财政部门另行专项核 拨,基金开支只限于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这样就有助 于减少基金流失。此外,要求

≤描|鬟蠢薹鬟羹霞囊雾身.霎囊道冀薹萋金

各个财政专户定期公布收支状况,增加透明度,也是加 强监管的得力措施。

(四)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 长期性的后备基金,它不仅具有积累性,更在支出上具有刚 性增长的特点,因此 ,最起码的要求是必须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同时考虑到人 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则必须使之增值。基金的保值增值归根到底 依赖于投资的收益, 没有收益,就不能保值,更谈不上增值。确保社会保障基金保值

增值,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制度。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属 于公益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经营机构应当以保值增值为目
标,按照法定方式投 入运营。各国立法允许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不尽相同,主要 有:(1)购买公债 ;(2)发放住房贷款;(3)发放工商业和个人贷款;(4)购买公司 证券;(5)投资不 动产;(6)银行存款;(7)委托贷款等。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 地位,在选择投资方 向和投资渠道时,必须遵循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社会效益 性原则。


在我国,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规定,企 业和职工 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转入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 专区户” ,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银行按规定提取应付未付利息;对存入银行的 基金,按 其存期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并入 基金。积 累基金的一部分可以购买国家债券。《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1992年)指出:“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在保证基金正常 支付和安 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可依法把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确保 社会保险 基金的保值增值。”《劳动法》(1994年)第74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 机构依照 法律规定收支、管理和运营社会保险基金》;《关于加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 金投资管 理的暂行规定》(1994年)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除留足两个 月的支付 费用外,80%左右应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管理规定 》(1994年)规定必须以社会保障基金的80%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专户,除 此之外的 其他用途均属挪用挤占行为,并构成违法;《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
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育教学 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并要求针 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与研究。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特点
1.培养规格呈现多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 目标的学生创造更加合理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也必然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行多模式的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呈现多模式。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逐渐深入与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的培养规格与模式,如学年制+学分制、学分制、本硕连读制、双学位 模式等等,在人才类型上出现了专才教育、复合型人才教育、交叉型人才、通才教育 等,都体现了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多模式探索与实践。

2.培养方式体现自主性
自主性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就是为学生创 造和提供更加自主宽泛的选择学习方向、内容、方式的机会,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从而参与自我发展的设计,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 性。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在较大的空间内,在学校的总体教学 活动计划安排下,按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学习状态等自身特点,在专业方向、 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学习渠道与方式等方面自主性选择等等,这是高校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3.课程设置适应多元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教学方面的直接体现就是学分制的实施与管理。课程设置 上,具体表现在某一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建立要在保证基本的主干课后,专业方向课 程呈树状分布,以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由学生选择;一门课程的教 学内容也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适应学生的多元需 要。 4.教学形式、手段灵活多样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随之产生的较大的进步 与变革。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不断涌现,除传统课程教学以外,电化教学、多媒 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得到广泛应用。注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能力培养

的各类教学如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等,也在教学改 革与实践中不断得到广泛的应用。 5.教学质量标准多元化 以往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质量标准单一,每一个团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服从于统 一一个固定的培养规格和教学体系,从而极大阻碍了教学的创新、个性的发挥,限制 了教学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必然会产生教学质量标准 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所具有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和注重个性化的教 学设计,都要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并针对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情 景的特点、个体的发展差异性,在质量观、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体 现多样化、发展性。

(二)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特征与不足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管理模式、手段、方式等方面, 已很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这种具有更大的动态性、发展性、自主性的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在: 1.学制单一 建国后,我国高校的学制主要延袭了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基本是学年制为主。学 生入学后按相应学科、专业为单位,组成多个学习团体,每个团体按统一固定的教学 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同一团体的学生专业方向相同,所修课程相同,教学进度相同, 上课时间、地点也相对集中与固定,考核方式一致。 2.强调过程管理 传统学年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强调整齐划一的教学秩序,注重严格的 教学实施过程程序,特别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集中性、整齐性、秩序的单一性。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程序执行的严格性。教学管理工作的 实施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在课程安排时间、课程内容进度、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 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3.质量标准一元化 建立在统一模式下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其教学质量标准的单一化。如教学效果评 价标准单一,重视现有的效果评价,忽略潜在发展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单一,以试卷考核为主,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前后能力的变化与发展,忽视学生的 个体差异性,对一个学习团体采用同一种方式和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管理以行政式为主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以强制性的制度、规定管理为主,管理方式以行政命令式为 主,强调管理的权威性,通过全面、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对教师 和学生发生影响。行政方法的强制性、权威性、直接性有利于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并具有一定的管理时效性。行政方法是任何管理工作包括教学管理所必不可少 的重要手段。但就行政式管理本身而言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即管理的效果受领导水平


制约较大,易出现人治大于法治,权力过分集中,不利于分权分责,造成下一级自主 性小,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同时造成教学信息交流反馈少,导致协调失灵, 并对教学活动中的随机问题应变滞后,管理落后于教学发展变化。在要求体现学生学 习主体性、鼓励多种教学手段创新、以及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中,面对各种各样随时 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无法用过细的、定式的法规和制度来约束和评价,从而管理 处于被动。 可见,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在质量标准、手段、方式等方面,与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教学所表现的质量多元化、培养方式自主性、教学内容、手段、方式的多样 性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等方面,有着无法调解的矛盾与冲突,难以适应人才培养 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带来的学制多样化,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的多样化,日益 开放的教学空间,灵活多样的学习考核方式等,都对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产生了 新的挑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 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相对以往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应具有以下新特征: 1.教学成员多元参与的系统性

现代化的管理本身从来就不是管理机构自己的事情,管理活动是为了整个团体所
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教学管理活动的实施,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才 培养质量。在教学活动这个团体中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其自身利益与发展也立足

于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同样也离不开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参
与。在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和组织机构都应对教学质量负责,为教 学服务,同时他们的存在、发展也受到教学质量的影响。从校长到每一个教师、学生, 以及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其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也是各个部 门、各个成员自身的工作任务之一。每一个机构、每~个教师、每一名学生都应是教 学质量管理的参与者,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 另外,在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因其服务强调一致化的单一教学模式,教 学自主性较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质归 根到底是每一所高校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教学模式,是将整体 成员的利益一致化、目标一致化的有效途径。它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大 的主体性,更大的创造性,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选择性,每个成员体现的是一种活 力、热情、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体现个性化发展、注重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需 要不同层次的部门、不同岗位的人员的全员参与,共同发挥各自的力量,才能将管理 效能做到最优化,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质量管理 不仅仅重视团体成员的共同参与,还要在管理程序、管理分工、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 建立一个多元参与的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组织和引导组织成员参与其中,充分有效地


发挥各个部门、个人的质量意识,行使各自的管理职能,将管理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 起,调动所有成员工作主动性,在统一的调控下,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2.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全面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 教学效果考核的多样化。同时,在教学时间、地点上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 性、开放性。以往那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强调过程的传统管理模式在这样一种开 放性的教学模式下,必然会出现僵化、被动,效率低下,效果不佳,面对各种各样随 时可能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而手足无措,使管理落后于教学的发展。 教学活动的突发性、动态性和灵活性,导致目标管理的实施和强化成为可能。目 标管理的特点在于给定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各个组织成员明确的目标任务后,又给 予实施过程一定的弹性空间,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管理者集中针 对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和改进。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要 在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适应灵活多变 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教学活动包括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留 出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抓住主要矛盾,控制影响质量的主要关键点,实施有效的目 标效果监控与评价,来保证开放式、多样化的教学质量。 3.适应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管理 教育教学工作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 仅是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的多样化,还体现在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之相适应,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在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的选 择、管理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遵循教学活动固有的规律,适应教学活动的动态性,避 免管得过宽、过细、过死,形成僵化的管理机制。

4.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民主化,实行开放式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途径。高校人才培 养模式多样化体现出的灵活性、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增强等等,

都要求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创造更加有序、高效、开放的教学环境,形成开放式管理,
推动管理民主化,加强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与师生的交流、沟通与反馈,互相信任, 互相协作,充分贯彻教学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5.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创新不但成为时代的主 题,也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以及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仅有维持功能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适应系统内外的变化而进行局部和全局调整的创新职能,要求建立有效的管 理创新机制,提倡创新,鼓励创新,积极丌展自我创新,才能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 有针对性、时效性、先进性和主动性。

教育、创新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不断涌现,并成为指导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 总结教育目标的发展与变革,可以得出结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应以人的发展 为核心。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质量观其实质是入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人自 我发展的一部分,是以人为本理念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当代教育教学质量观,包 括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其核心仍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它也是实 施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根源和动力。教学质量管理同样必须遵循这个核心。 (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质量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精英化教育已向大众化转变, 这也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提出了新的内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 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我国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5%提高到2004年的19%,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显 著的成效。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 大众化转变过程的新思路、新探索、新理念。但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实施,似乎高等教 育的质量也随着大众化豹进程而降低了。其实,高等教育入学门槛的降低与教育质量 的降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对正确实施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众化质量观主要有以下 几方面内涵: 第一,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任务是改 革与发展。如果只是质的发展,没有量的发展,不能形成真正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扩大,对人才

的规格、类型、层次也越来越多种多样。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过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的结果。第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之一。大众化高等教育下 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正是在适应社会外在需要的基础上,尊重应

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为其创造更加开放、合理的教学空间。第三,大众化的高等
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水平高

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其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是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近 几年组织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把是否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 能否获得优秀等级的重要指标。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同样要根据各个高校 的层次、地位、优势等。体现出办学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特色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学 校的基本定位:已有的校园文化沉积;学生的群体特点;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地 域、经济、文化特点,等等。 (4)发展的质量观 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 革,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等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变化。每一 个高校的质量观都要立足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体对高等教育的 需求,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
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地位与作用,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 化的理论基础,也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的组成主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虽然在教学 活动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既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也存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但教学活动的根本来说,教师和学生各自所承担的任务重点 和方向不同,即主要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校作为学生集中进行学习的场所,不同于家庭教育,
不同于个体教育,不同于学生自学,而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之下,有计划、有组织、 有步骤的集体性的活动。是以集中的教学资源,有效的组织行为方式,最大化

及对人本身的尊重而产生的。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同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由以往的 特权化走到今天的教育平民化、大众化,也是人类社会争取平等、争取自由、不断进 步的结果。二十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国内的教育公平呼声越来越高,如何为广大人民 群众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受教育环境,也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1)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首先是 要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的均等。即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学校选择、 专业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等受教育机会。(2)享受教育资源的均等。 包括在一定范围、一定团体内,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所、 师资,等等。(3)教学过程的地位平等。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 间的平等地位。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任务,并做到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以平等的地 位开展教学活动。(4)教学效果评价的平等。客观、公正、全面对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及时做好信息反馈、改进与完善。特别是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全校教学成员创造一个公平、平等、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学管理工作的 重要任务,也顺利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保障。

4.全面促进教学管理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伴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而发展,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民主化是提高管理 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包括:(1)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作为教学活动主体 的教师和学生有权力知晓学校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目标、办法特色、教学资源分配 等等。(2)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权。师生对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 改进性建议,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质疑、建议,是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 教师和学生的职责之一。做好教学工作是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事情,教学管 理工作获得好的效果应是

的价值所在,如自由、民主、正义、公平等。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其实质内涵就是以人为核心,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丽进行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同样,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体制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工 作的核心理念也应是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管理工 作本身的需要,也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要。

(二)开展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最早提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

职能。随着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当代管理学家一般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 控制四个职能。按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行、实旄过程及功能特征来说,可划分为
教学计划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质量评价、完善与改进四个环节。这四个 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部过程。针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新的教学理念,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 方法,教与学过程中更大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质量标准多元化等特点,教学质量管理 工作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1.建立多元共同参与的目标管理机制
计划目标是为了给定工作方向,减少在工作过程中各种变化的冲击,避免入力、 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并制定各个环节的完成标准,以利于对整个过程的监督、控制。 计划目标是管理者和非管理者共同的工作方向、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及要达到的目标 标准。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计划目标环节应包括:全面结合学校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要 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程序、方法、手段及分工, 确定不同时期、不同类别教学环节预期将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目标从大的方面说, 是学校要培养具体具有什么样规格、质量豹人才;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门课要通 过其计划的内容、方式和程序,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因此, 确定教学计划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它包括整个教学工作的各 个层面,并蕴含在整个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计划目标既是教师、学生、管理人 员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确定了每个成员的努力方向,也是检查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计划目标环节,应建立多元共同参与的目标管理机 制。 (1)共同参与计划目标的意义 现代管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组织成员的主动 性。一个团体的组成,是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目标,要共同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而以相 应的方式结合起来。这个团体需要所有成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互相激励,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因此,这个团体要更好的存在,并取得成果, 必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共同目标之下。为了这个目标,团体的组织成员能够有效地组 合起来,自发地遵守组织纪律,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反之,由于目标不明确,不能
l 3

力和渴望。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人,学生则是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作为高校的学 生来说,他们已进入参加社会工作前的重要学习、实习阶段,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说, 也是逐渐理解和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清楚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进入学校的目 的与方向,具有一定的自我反思、自我适应能力。这个时期,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的机会、能力及渴望都十分活跃。同时,他们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具有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理解与需要。 学生对教学计划目标的认可、参与程度,对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要求教学计划目标的多元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强调 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必然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中。特

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出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人才培
养规格的多样化以及质量的多元化。教学计划目标是最终是为了学生服务,由教师进 行实施。因此,如何在一个更加开放、动态、发展的教学环境中,保持目标的合理性、 科学性和稳定性,必然要求教学活动成员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 与教学计划目标的制定与管理,从而确保教学计划目标真正符合学生和教师的利益,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因此,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的计划目标阶段,要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 与的计划目标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各个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团体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好的结果。 (3)多元参与教学质量计划目标机制的实施 第一,建立可行性计划目标。计划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是计划目标合理、科学 的前提。每个团体的计划目标在其类别、定位、层次等各有不同。全员参与计划目标, 关键是正确引导成员对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目标。作为高 校教学质量的计划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做到三个 符合: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生群体特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计划目标应从学生自 身发展需要、群体特点、学校定位、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可以看到,几个符合度中存 在以下几种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这几 种关系中,蕴含着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学校,我在这个学校会得到什么样的发展,这 种发展对我在社会上生存具有何种优势。只有按照这个符合度,建立教学目标,才符 合全员参与计划目标是为全体成员利益的目的,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成为共同追求 并能够实现的目标。 第二,实行弹性目标制。管理中的弹性原则是基于组织系统的动态性、组织环境 关系发展变化的复杂多变性而提出的管理原则。是在充分了解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环 境的基础上,对制定的目标、计划、决策留有充分的空间和余地,以增强组织管理系 统的应变能力。弹性目标的建立,是为了增加组织成员的自主性、主体性、创新性。 既是对成员的鼓励,也是对成员的尊重,减少不必要的束缚和制约。在培养入的教学 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跃的个体,知识的传授本身又是一个传递与创新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需要一个相对较大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机制

中,学生主体性的增强、教师教学灵活性的增加,都要求教学计划目标的设置不能过 于僵化,或者说应在最基本的标准底限上,给予~定的弹性空间。而人才培养模式 多样化带来的一定范围内的质量多元化,也要求计划目标的确立,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与空间。否则,固定的计划目标势必与灵活多元化的质量观相冲突,引起教学目标的 混乱和教学秩序的失控。 第三,引导教学成员参与计划目标的制定。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管理者、教师、 学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目标。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参与范围、参与程度都要视不同层 面、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大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特色定位, 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应尽可能争取相关成员的参与,体现组织成员的主体性。 管理部门要在充分考虑、分析各种影响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参与人数、参与范围上 体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第四,有效传达计划目标信息。计划目标制定后,还应及时让所有教师和学生及 管理人员认识和了解。计划目标必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主导性,是所有成员利益的 基础之上进行的综合与固化。作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还要及时将计划目标传达给组 织成员。除了了解计划目标的基本内容以外,还要使组织成员了解计划目标的内涵、 由来、立足点,向成员做好专业性的分析和解释,建立团体共同基点,并得到全员的 了解与认同。 第五,完善计划目标信息反馈。计划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 学活动是否能取得有效结果的前提。但计划目标决不是其在管理过程中的终结,或一 成不变。在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教学活动成员的共同参与,而在计划目标的执 行过程,还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机制,随时从教师和学生所有成员那里取得计划目 标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和相关数据,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成员的意见等,进行必要、 及时的调整、完善。

2.实旌柔性化过程调控
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调控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而进行 组织执行,过程监控、检查督促,确保各项教学活动按既定目标进行的阶段。其主要 职能在于建立一个有序、高效的工作秩序,及时监控任务执行情况,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组织调度和协调,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意味着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会面临多种多样的教学方 法,灵活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手段,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目标等。 这些现象会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如果管理过分强调一致化,强调刚 性化,常常会陷入应付各种新问题、新现象的事务中,难以适应教学的动态性和灵活 性,降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管理 动,落后教学发展。为此, 性柔旋实,点特学教的化样多式模养培才人对针应,段阶控调程过的理管量质学教在 。制机理管控调程过的化 (1)柔性化管理的内涵 柔性化管理是从管理人本化出发,力图弥补刚性管理的缺陷。管理学认为,刚性

化的管理为整个管理工程构建了一个框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 必要的操作手段,使整个团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都处在这个框架之下有序运转。但一 味的刚性势必会造成物极必反,损害成员的热情,降低对组织和目标的认可,从而降 低工作效率。柔性化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 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将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其是一种 较为深刻且更加高级的管理,比刚性化管理具有更加积极的人本意义。对比传统意义 上的刚性化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柔性管理则主要为教育、 指导、激励和互补。 在教和学双边活动组织的教学工作中,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个团体的特点是: 知识层次高,精神满足渴求较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性和可塑性。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 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内容、形式、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导致各种 各样新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教学矛盾的出现。以往单一的依靠政策、制度、法规 和行政命令式的过程管理,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也不符合教学发展需 要。这些特点都决定整个教学活动组织管理过程中,必须实行目标严格化、过程控制 柔性化,建立以指导、激励为主的柔性化过程管理机制。 (2)建立和完善分权化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实旌过程调控的柔性化,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传统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
是分工明确化、细致化、固定化。每个成员的分工职责越单一,越明确,效率越高。 但那是在工作不复杂、机械化、专业化低的工作环境中实现的。随着专业化的不断提 高,这种完全靠缩小劳动内容和范围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方面,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当代 高技能、复杂化的工作环境。在培养高级人才的高校教学工作当中,其复杂性、灵活 性、创造性、主观性都极为突出,作为教师和学生本身承担的任务特点,决定了他们 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都需要具有较大的空间。现代化全面管理注重降低组织纵向变 异,拓宽管理程度和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劳动分工,强调分权化的决策。对于教学 质量管理来说,则体现在以教学一线自主管理为主,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情况下, 赋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大的自主性,增大他们的责任性,扩大他们的工作界 限范围,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基本以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为主。校、.院二级教 学质量管理体制,是实行柔性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学一线主体性的基础。但传统单一 学制下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等还存在权力过分 集中,以行政命令式管理为主等不足,还是以刚性化管理为主。要实行柔性化的教学 过程管理,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明确责任,权力下放,给予教 学单位充分的财、人、物的自主权和协调权,在培养方向、教学特色等方面给予教学 单位更大的空间。同时,校级教学行政管理部门以制定各项法规政策、专业指导、实 施服务、质量效果评价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3)确立以点带面的目标调控机制,保障教学过程有序化 教学过程有序化是教学活动中按教学规律和工作计划要求,有步骤、有目的、有

价指标,从而有利于体现和进一步发挥被评价者的工作主体性、创造性,掌握更多的
有用信息,协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关系,加大参与性,培养共同性。在人才培养 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需要进一步体现教学是满足教师 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激发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要在评价指标上加 大主观性评价指标的比重,为教学活动留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空间。 现有目标与发展目标相结合。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对现有状态的评价, 还应包括对教学活动发展动向和态势的评价,即把评价对象发展的潜力、趋势作为评 价内容之一。对其将来状态的评价,是评价全面性、科学性的体现,也符合教育教学 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符合培养人的教学活动的长期性、动态性。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指标体 系,一方面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现民主性的需要,是一个组织成员形成共同目标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是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更加具有认同性,符合不同被评对象的需要。评 估结果要依赖于全体成员包括管理者、教师、专家对这些证据的感知与解释,最终以 社会和求学者满意是重要标准之一。 (3)全面强化自我评价机制 评价工作已逐渐成为管理者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教学质量 提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各类评价活动的规模、层次、专业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目前,各类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主动评价少、被动评价多,管理职能部门的评价多、 教学单位自我评价少等不足。 评价的作用在于确定方向、了解情况、改进不足、激励调控。作为管理本身,最 佳效能在于目标明确、团结一致、积极努力、有序进行。而进行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 就是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主动评价,使评价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被动 转为主动。评价方式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 自我评价是教育活动实施者作为评价主体对活动做出的评价。它既可以是学校对 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是院、系对本范围内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教师对自己教 学情况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等。教学质量评价以自评为主 在于体现教学成员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责任性、及时性。教学一线是教学的直接实施 和参与者,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秩序、质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同 时,开展自评也是各类教学信息、数据的初始、准确的来源。教学一线对自身教学质 量的评估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教学一线主动性、积极性, 随时掌握教学进程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将评估工作有效地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实 施,切实发挥评估效用的前提和保障。 完善和强化自我评价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日常性。日常性是教学一线开展自 评工作的特征体现。教学一线的自评工作,应当从日常的教学活动入手,建立日常性 评估机制,成为日常性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全面性。自我评价是对自身工作的 检验,也是对各项情况信息的掌握,是对全过程和质量完成情况的自我判断。因此, 自我评价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应当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评价本身需要一

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层面之上。双向激励的实质就是将传统单向激励机制即 上“励”下“受”的模式,转变为互励互受的双向激励模式。 互励互受的双向激励,是教学人员参与管理、成为教学主体的充分体现,符合人 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增强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要求,符合现代化管理中全员参与的理 念。 (2)实施正确需要导向 激励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现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 标。激励的起点在于未满足的需要,激励的结束则在于需要的满足。作为组织团体, 只有将成员的内在需要与组织的改进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职能效应。 组织的改进与发展,与组织成员的需要应该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 取得的。作为组织团体,不但要对组织成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尊重,同时还要对其组 织成员的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形成共同的需求取向。培养个体正确的发展需要观,并 将个体需要有机地融入到集体发展需要当中,认识到自身与团体的共同特点,共同利 益,是建立激励改进机制的前提。 第一,按五个步骤实施需要导向。激励地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组织 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组织成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他 们需要的满足感应该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正确对组织成员进行积极引导,形 成目标一致、共同发展的需求,需要从人的心理、生理、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其中包 括尊重、理解、认识、引导、形成五个步骤。一是尊重。尊重是指对人性的尊重,对 人的需要的认同。特别是需要不分高低之分,只有类别之分;二是理解。理解是指充 分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允许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需要的存在;三是认识。即通过 对个体的特征及其内、外环境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和确定其需要的主要目标及其成因; 四是引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教育及相互影响,使组织成员具有正确的价 值观,需要观;五是形成。即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组织成员共同认同的、合理 的、正确的需求观。 第二,从三个层次建立正确需要观。教学活动中组织成员的需求不但包括学生对 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包括教师对物质、金钱和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的需求,还包括对信任、尊重的需求,等等。因此,一个组织团体要形成一个共同的、 正确的需要观,涉及到物质、精神、心理、生理、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总体来说分三 个层次。首先是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 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无论什么样类别院校,什么样层次的院校,以及什么内 容的教育,都应将道德文化等纳入其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 人生观,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和灵魂,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石。它应贯穿人 类进步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它也是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合作、健康 成长的教学组织团体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个体的合理定位。不同的个体因一个目标 组织一个团体,个体与团体就建立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作为某 一所高校的教师或学生,在其教学活动中是一个个体,而一所高校在一定范围内的高

等教育组织中,也是一个个体。不同个体的成立与发展,与其目标定位、历史发展状 态、组织成员特点等息息相关。作为组织团体,要帮助组织成员正确加深对其自身个 体的认识和理解,如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其个体存在这个团体的原因,在团体中的 地位,与团体的关系,个体的作用,可能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与 作用,等等。有了合理的个体定位,才能施以合适的激励,使激励具有可行性:最后, 确立主导性需要。从每个个体,到不同规模、层次、类别的组织群体。其所具有的内 在需要、外在需要都多种多样,但其中有主有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每个个体成员的 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变化,通过科学调查与分析,确定个体及组织的主导性 需要,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以点带面,才能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获得良好的激 励效果。 (3)由下至上建立双向激励机制 双向激励机制在其建立途径方面上应采取由下至上的模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受管理者,是激励的主要对象。真实、 准确的需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自身。要将他们的自身迫切、合理的需要与激励相结合, 就要首先从教学活动的基层入手。任何阶段、任何内容的教学活动,要有效地实施激 励,都要根据组织和成员的结构,从激励对象的基层开始,尊重、了解、分析和确定 激励对象的主导性需要,包括对上一级管理机构的需求,对激励方式、内容的期望, 并根据确定的主导性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基层的激励机制建立后,按 组织机构管理层次和职能的划分,由下至上,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的机构职能范围内的 激励机制。 另外,实行双向激励,要体现互励互受。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建立在管理者与被 管理者之间,成为共同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其目标相同, 要尽量避免因分工造成的组织涣散、互相不信任,就要建立具有一致性的、互动性的

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就要改变教师和学生在以往激励机制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适当环境中,他们也是激 励的主体,即要体现他们对管理工作的参与、监督、评价与指导。也就是说,教学质 量管理部门及人员,与教学单位的教师、学生之间应建立在同一个相互性的、系统性 的激励机制当中,双方都是激励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具有被评价、监督、改进的职责。 (4)促进激励机制科学化、规范化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的依据来源于对教学现有状态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以 及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的计划与导向。因此,激励改进要成为教学质量 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要改进以往普遍存在的简单化的不足,要逐渐建立和完善 科学化、规范化的激励机制。 第一,激励要注重现阶段成果与发展相结合。激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和引导。 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个体的差异性,教学效果的不可量化性、 能力发展的潜在性等,使得教学激励不但要对已有的成果、成绩给予充分奖励,还要 注重教学工作的发展状态、趋势。要把现阶段的工作与下一阶段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二,维持激励连续性。激励的连续性,不仅仅是表现在工作的连续性,更应体 现在对某一激励对象的连续性,即不但对一个阶段的成果给予激励,更要对其今后的 发展情况不断激励。以往的激励存在为激励而激励、短期效应等不足,从而难以维持 激励作用的长期性。建立规范的激励政策,将激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纳入日常的 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得到有效的长期执行,是维护激励作用的重要保障。 第三,维护激励公平性。前面提到,管理学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将自己的所得与 付出之比与相关他人的所得与付出之比相比较。如感觉与他人相同,则为公平状态。 反之,则产生不公平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激励机制,能否实现公平,是决定激励机 制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针对教学质量管理中激励的对象,即教师、学生的特点,激 励机制的公平性要具体体现在:法制化。建立科学、合理、明确的激励政策,是实行 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任何激励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做到客观、公正;规范化。激励 要有目标、有计划、按程序规范地开展,激励机制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制度化、 规范化,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开化。激励的实施要做到公开化,即 保证其公平性受到监督,体现民主,同时还有利于加大影响和宣传,强化激励效应, 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 第四,对改进情况实施激励。前面提到,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不仅要把教学活动 的发展趋势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还要在适当时间开展针对某一阶段的改进与发展情 况的再评价。而针对改进进行激励,则成为完善和强化激励机制、重点体现激励机制 的促进和改进功能的重要方式。对改进进行激励本身具有更加具体的针对性,时效性, 明确性,可比性。对改进进行激励,是对成员进步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他成员的暗 示与鼓励,更是全面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的体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新探索,其核心理念在于

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
一步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创造 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针对实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下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变 化,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应对,主要体现在: 1.教学质量管理在理念和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将学生的和谐 发展与社会、学校的发展有机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发展的质量观。 2.教学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从计划目标、过程调控、质量评价到激励改进 等环节,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与发展变化,要与先进的管理理念、 管理手段相结合,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特别是要由传统、单向的管理方式向全员共 同参与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反馈机制,推动管理的民主化,充 分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3.改革与创新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要更好 地为教学服务,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就要紧跟时代发展与进步的步伐,结合

新思想、新理论,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取得主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达峰.完善教学质量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5—7. (完整的) [2]应飚,吕春凤.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完整的) [3]冯俊.怎样将大学办得让人民满意[J].中国高教研究.2005一lO. (完整的)

[4]纪宝成.质量是当前大陆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
会上的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完整的)

[5]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完整的) [6]高立平.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5—5.(完整的) [7]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整的) [8]张林.试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完整的) (完

[9]程静(主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7.

(完整的)
2005一“

[10]郭霄鹏.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 (完整的) [11]吴亚玲.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J]. 的) 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完整

[12]马云鹏(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 月第1版. (完整的)

[13]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1月第 l版.(7卜80) [1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年3月第1版.(完整的) [15]王义高(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
(4—18)

[16]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完整的) [17]柳海民.教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2版. (完整的)

[18]王凌浩(主编).中外教育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完 整的) [19]杨颖秀.教育管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完整的) [2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完整的) 1992年3月第1版.

[2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整的)

(完

[22]徐晓玉,章梓茂.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B/OL].

http//w删.jstvu.edu.cn/jxdd/doc/xuxiaoyu.doc(完整的)
【23]姚美红.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文关怀的结合[DB/oL]. http//www.pep.com.cn/200503/c8660411.htm(完整的) [24]ACPA(American
Model for Student College Affairs Personnel in

Association).
Higher



Student

Developent of

Tomorrow’s

Education[J].journal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V01.16,No.4,1975.

(完整的)
(完整

[25]韩立强(主编).创新与探索[c]。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l版.
的)

[26]刘影,刘海峰.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完整的) [27]张德江.学习与成才[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A.Paisey. (完整的)
[29]v。P。varma.Management of Behavior in Sch001
0rganization & Management in

(完整的)
School

Longman[J].

1992.

Longman[J].1993.

(;毛整的) (完

[30]E.Salis,Total 整的) [31]W.Marsh.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Philadelphia[J],1993.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countries.Journal of Educat ionai Psychology[J],78:465—473.

(完宝l的)

[32]张创新(主编).现代管理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修订版.(完 整的) [3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整的) [34]云冠平,胡军,黄和平.管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完整的) (完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被引用次数: 刘海峰 东北师范大学 5次

参考文献(35条) 1.参考文献 2.蔡达峰 完善教学质量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5(13) 3.应飚.吕春凤 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5(8) 4.怎样将大学办得让人民满意[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5(10) 5.纪宝成 质量是当前大陆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6.吴静 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7.教育公平:教育权利与教育权力[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 8.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征[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 9.试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 10.程静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 2003 11.郭霄鹏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期刊论文]-中国高等教育 2005(21) 12.吴亚玲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期刊论文]-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13.马云鹏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2002 14.王景英 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 2002 15.萧宗六 学校管理学 2000 16.王义高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 1998 17.熊川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1996 18.柳海民 教育原理 2000 19.王凌浩 中外教育史 2002 20.杨颖秀 教育管理学 2002 21.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1992 22.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1999 23.徐晓玉.章梓茂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4.姚美红 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25.ACPA A Student Developent Model for Student Affairs in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 1975(04) 26.韩立强 创新与探索 2004 27.刘影.刘海峰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 2004 28.张德江 学习与成才 2002 29.A Paisey Organization & Management in School Longman 1992 30.V P Varma Management of Behavior in School Longman 1993 31.E Sali 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Philadelphia 1993 32.W Marsh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33.张创新 现代管理学概论 2005 34.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 管理学 1997 35.云冠平.胡军.黄和平 管理学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 金美容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学位论文]2010 2. 龙健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观的研究[学位论文]2004 3. 董娟 从反向学习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走向[学位论文]2010 4. 刘恩伶 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位论文]2010 5. 谢玉成 从人才资源开发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位论文]2004 6. 任会兵 论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的核心能力建设-- 一个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位论文]2003

引证文献(5条) 1.黄恩东 农科院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之思考[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11) 2.宋碧英 对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1(1) 3.刘俊梅.刘学军.李琢伟.张影 现代食品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期刊论文]-吉林农业C版 2011(12) 4.孙忠梅.李振华 大众化时代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创新探讨[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0) 5.周晓梅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


点击搜索更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相关的内容
下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46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