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模式选择
发布时间:2021-10-12 11:16
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应该采用的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SPV)的法律模式进行探讨。本文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说明资产证券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风险隔离,而SPV是证券化实现风险隔离的最佳手段。因此,究竟选择哪一种SPV模式,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标准,但能否最大程度实现风险隔离的效果是首要标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内容、运作流程、法律关系与法律原理,并指出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简单介绍了SPV的三种不同法律模式:特殊目的公司(SPC)、特殊目的有限合伙、特殊目的信托(SPT)。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主流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基本理论:风险隔离、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成本诱导理论。本文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抽象出SPV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承担的主要功能:风险隔离、节约成本,以此作为选择SPV法律模式的原则。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一个重点,本章首先从与SPV相关的风险开始分析,指出资产证券化所要隔离的风险不是宏观金融风险,也不是利率、政策等外部风险,而是证券化自身操作风险。通过分析风险隔离制度的本质,指出风险隔离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与核心内容,是对权利束的系统性隔离,...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文献综述
4.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资产证券化运作与特殊目的机构(SPV)的法律构建
1.1 资产证券化──新型的融资方式
1.1.1 资产证券化"新"在何处
1.1.2 资产证券化结构安排与交易流程
1.1.3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原理
1.2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构——SPV的法律构建
1.2.1 SPV的概念与特征
1.2.2 SPV的法律功能
1.2.3 SPV的法律模式
1.2.4 SPV在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1.2.5 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作用
1.3 本章小结
2. SPV法律模式选择标准的理论
2.1 成本诱导理论
2.2 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风险隔离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SPV模式选择的核心机制——风险隔离制度
3.1 对风险的法律考察
3.1.1 风险的定义与范围
3.1.2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
3.2 风险隔离制度本质
3.2.1 经济学本质——风险隔离是对产权权利束的系统性隔离
3.2.2 法律本质——有限责任
3.3 真实出售:风险隔离制度的核心
3.3.1 资产转移——SPV设立的直接目的
3.3.2 真实出售:确认资产转移的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SPV法律模式的选择、构建与完善
4.1 我国SPV法律模式构建标准
4.1.1 风险隔离
4.1.2 降低成本
4.1.3 提高流动性
4.1.4 保护投资者利益
4.1.5 实现制度耦合
4.2 三种SPV模式在不同构建标准下的法律分析
4.2.1 三种SPV模式下风险隔离的法律分析
4.2.2 三种SPV模式下成本和流动性的法律分析
4.2.3 三种SPV模式下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4.2.4 我国设立不同SPV的制度耦合度
4.3 我国SPV选择模式:SPT
4.3.1 选择SPT模式的原因
4.3.2 实证分析:以招商银行招元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SPT
4.4 完善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促进SPT发展
4.4.1 加强信托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完善
4.4.2 明确信托受益权证的法律性质,提高流动性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我国特殊目的公司的法律障碍及对策[J]. 张卫新,李扶民. 浙江金融. 2008(07)
[2]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J]. 张卫新,俞以平. 西南金融. 2008(05)
[3]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研究[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07(55)
[4]我国资产证券化中SPV税收政策评析[J]. 刘燕. 税务研究. 2007(04)
[5]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税收理念与税收制度[J]. 许多奇. 法学评论. 2007(02)
[6]信托型资产证券化中的破产隔离——真理还是幻象[J]. 楼建波,刘燕. 金融法苑. 2005(11)
[7]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简析[J]. 邹澜. 金融法苑. 2005(11)
[8]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J]. 朱海林,封军. 金融法苑. 2005(11)
[9]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探讨[J]. 李华,左佳.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10]中国资产证券化SPV模式选择的法律思考[J]. 徐鹏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5(02)
博士论文
[1]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转移机制研究[D]. 冒艳玲.中南大学 2007
[2]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D]. 周乐伟.厦门大学 2007
[3]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 管晓峰.中国政法大学 2006
[4]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研究[D]. 梁志峰.中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2473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问题的提出
2.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文献综述
4.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资产证券化运作与特殊目的机构(SPV)的法律构建
1.1 资产证券化──新型的融资方式
1.1.1 资产证券化"新"在何处
1.1.2 资产证券化结构安排与交易流程
1.1.3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原理
1.2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构——SPV的法律构建
1.2.1 SPV的概念与特征
1.2.2 SPV的法律功能
1.2.3 SPV的法律模式
1.2.4 SPV在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1.2.5 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作用
1.3 本章小结
2. SPV法律模式选择标准的理论
2.1 成本诱导理论
2.2 减少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风险隔离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SPV模式选择的核心机制——风险隔离制度
3.1 对风险的法律考察
3.1.1 风险的定义与范围
3.1.2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
3.2 风险隔离制度本质
3.2.1 经济学本质——风险隔离是对产权权利束的系统性隔离
3.2.2 法律本质——有限责任
3.3 真实出售:风险隔离制度的核心
3.3.1 资产转移——SPV设立的直接目的
3.3.2 真实出售:确认资产转移的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SPV法律模式的选择、构建与完善
4.1 我国SPV法律模式构建标准
4.1.1 风险隔离
4.1.2 降低成本
4.1.3 提高流动性
4.1.4 保护投资者利益
4.1.5 实现制度耦合
4.2 三种SPV模式在不同构建标准下的法律分析
4.2.1 三种SPV模式下风险隔离的法律分析
4.2.2 三种SPV模式下成本和流动性的法律分析
4.2.3 三种SPV模式下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4.2.4 我国设立不同SPV的制度耦合度
4.3 我国SPV选择模式:SPT
4.3.1 选择SPT模式的原因
4.3.2 实证分析:以招商银行招元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SPT
4.4 完善我国信托法律制度,促进SPT发展
4.4.1 加强信托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完善
4.4.2 明确信托受益权证的法律性质,提高流动性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我国特殊目的公司的法律障碍及对策[J]. 张卫新,李扶民. 浙江金融. 2008(07)
[2]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J]. 张卫新,俞以平. 西南金融. 2008(05)
[3]中国金融所得征税制度研究[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07(55)
[4]我国资产证券化中SPV税收政策评析[J]. 刘燕. 税务研究. 2007(04)
[5]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的税收理念与税收制度[J]. 许多奇. 法学评论. 2007(02)
[6]信托型资产证券化中的破产隔离——真理还是幻象[J]. 楼建波,刘燕. 金融法苑. 2005(11)
[7]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简析[J]. 邹澜. 金融法苑. 2005(11)
[8]中国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J]. 朱海林,封军. 金融法苑. 2005(11)
[9]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探讨[J]. 李华,左佳.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10]中国资产证券化SPV模式选择的法律思考[J]. 徐鹏飞.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5(02)
博士论文
[1]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转移机制研究[D]. 冒艳玲.中南大学 2007
[2]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D]. 周乐伟.厦门大学 2007
[3]银行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D]. 管晓峰.中国政法大学 2006
[4]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研究[D]. 梁志峰.中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2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43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