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周邦彦词异同论
本文关键词:柳永、周邦彦词异同论
【摘要】:学界之于柳周关系的分析,视角集中而整体固定在柳周词雅俗词风、题材、表现方式等几个角度的异同比量。但在其表述过程中更多是以普泛化的眼光认知周邦彦承袭柳词的结果并加以接受,而对其成因及具体表现研讨不甚深入;偶有比较其异同进而梳理柳周内部词学渊源流传的研究文章,也只见一斑难见全豹。观点新颖者凤毛麟角,陈陈相因处却是不一而足。本文即旨在以全面视角,以两位词人词作为主要内容加以分析,具体细致地辨析柳周词的异同,发见柳周词前后传承关系,并探讨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进而确实把握柳周词各自的魅力和词学发展规律。第一章,分析柳周词语言异同表现。以柳周词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的柳周词语言的异同表现。第二章:分析柳周词情感异同表现。以柳周词的情感内容为研究对象,寻访柳周词作中包括抒情主体、表情对象、抒情方式等内容的异同,继而发见柳周词的情感内容的源流关系。第三章:分析柳周词艺术技法异同表现。以柳周词的艺术技法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慢词词体、多样的时空架构、情景处理方式中柳周词的异同表现,继而发见两者一脉而承的关系。第四章:分析词话中柳周词评价。以《词话丛编》为研究对象,寻访从宋至清文人表现出的对柳周词关系的认知,由而说明并佐证柳周词异同关系背后的源流关系。
【关键词】:柳永 周邦彦 异同关系 接受与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3
- 一、理念构想9-10
- 二、成果述评10-17
- (一)语言的承袭与推进10-11
- (二)题材内容的承继与改造11-13
- (三)艺术技法的承袭和发展13-17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7-20
- (一)研究内容18-19
- (二)创新点19-20
- 四、方法策略20-21
- (一)比较法20
- (二)细读法20-21
- (三)归纳演绎法21
- 五、目标意义21-23
- (一)之于柳周词的研究21
- (二)之于词史的源流认知21-23
- 第一章 柳周词语言异同表现23-39
- 第一节 直观相似的语言内容23-27
- 一、不同词境中相同的语词表现23-24
- 二、不同语句的相同词境表现24-27
- 第二节 韵同体近的语言形式27-31
- 一、相近的平仄用韵形式27-29
- 二、相似的句式组合方法29-31
- 第三节 雅俗并重的语言风貌31-39
- 一、套用重复的语言状态31-32
- 二、各有偏至的雅俗分化32-39
- 第二章 柳周词情感的异同表现39-57
- 第一节 情感内容的相似39-48
- 一、男女离合之情39-43
- 二、客子羁旅之情43-45
- 三、写景咏物与抚古伤今之情45-48
- 第二节 抒情主体的分化48-51
- 一、相似的男性化视角49-50
- 二、相异的个性化抒情50-51
- 第三节 表情对象的差别51-57
- 一、相似的爱欲情态51-54
- 二、不同的特征偏向54-57
- 第三章 柳周词艺术技法的异同表现57-78
- 第一节 慢词赋体形式的类同57-59
- 一、相似的赋体铺衍57-58
- 二、相同的词调选取58-59
- 第二节 多方向时空架构的相通59-66
- 一、突出对比表现的线性架构59-62
- 二、强化情绪失落的环形架构62-64
- 三、表现迷乱无奈的折回架构64-66
- 第三节 景语中叙事抒情的相融66-78
- 一、叙事为骨的表情方式67-73
- 二、交互相生的情景处理73-78
- 第四章 从词话看柳周词的异同关系78-92
- 第一节 宋人的高周低柳78-83
- 一、相似的词人形象79-81
- 二、不同的褒贬指向81-83
- 第二节 元明人的高柳低周83-84
- 第三节 清人的柳周合论84-92
- 一、柳周合论的出现85-87
- 二、柳周源流关系的确立87-88
- 三、柳周源流关系的强化88-92
- 结语92-96
- 参考文献96-1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01-102
- 附录102-112
- 后记112-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华;浅论周邦彦词评价中的几个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王林书 ,张晓青;论周邦彦词的独创性[J];十堰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3 张承凤;周邦彦词主旨探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金贞熙;论周邦彦词中典故的运用[J];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孙华娟;二十世纪关于周邦彦词的论争[J];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00期
6 赵晓辉;;试论周邦彦词中的叙事因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陈志斌;论周邦彦词的若干艺术特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孙华娟;二十世纪关于周邦彦词的论争[J];中国诗歌研究;2004年00期
9 李春丽;;周邦彦词的叙事传奇[J];阴山学刊;2006年02期
10 符晓黎;;周邦彦词的思想内涵简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舒晋瑜;最后的采访——吴小如:我不喜欢凑热闹[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松;柳永、周邦彦词异同论[D];苏州大学;2016年
2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颖;周邦彦词的接受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月;周邦彦词的典故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云峰;论周邦彦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艳;周邦彦词两宋接受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9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04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