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9-07 17:24

  本文关键词: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古代文学

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亦乐府也。汉魏古诗,“皆以比兴为乐府、琴操也。”但中国古代以五、七言为代表的“古体诗”这种“音乐文学”的发展方向,却因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转向了依文字声韵的配合而求声调和谐的声律学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的“近体诗”。《新唐书 宋之问传》曰: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这里的所谓“诗律”,应不再限于先秦两汉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而应该有新的涵义,,即发韧于魏晋、兴盛于齐梁的声律论。《南齐书 文学传论》曰:“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论之,略有三体: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所言皆只是作诗时遣辞造句上的特色,而不及语句文字上平仄声韵之规律。及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始云:“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南史 陆厥传》曰: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顒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这种“永明体”采用的“四声八病”规则,沈约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南史 沈约传》)庾肩吾称为“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史 庾肩吾传》)这些都指明了此种诗体与原有诗体的根本区别。那么,沈约等人怎么会想到诗歌中运用“四声八病”的规则,而创造“永明体”这种“近体诗”呢?

近代以来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学者对于“四声”是否属于齐梁沈约等人的“发明”,尚无一致看法。如陈寅恪以为“四声”是直接受了佛经转读的影响,饶宗颐则溯源于《悉昙》的传播。但对于“四声”的发现应与佛教“声明学”的传入中土有关,则是一致肯定的。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一文曰:

……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计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为平、上、去三声……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而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又出于印度古时声明论之三声也。……于是创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

饶宗颐先生的《文心雕龙声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一文则认为:“转经唱咏之宫商,与诗律调协之宫商”殊途。“永明新变之体,以四声入韵,正纽旁纽之理,启发于①①②③ 冯班:《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清诗话本》。

魏源:《诗比兴笺序》。陈沆撰,《诗比兴笺》,第1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28—3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9②③


  本文关键词: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1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11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