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09 14:06

  本文关键词:论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新诗 本土化 格律 启示


【摘要】:由于早期新诗的"尝试"较多倚重西方诗学资源,难免在艺术标准上造成某种"薄古""厚西"的倾向。随着新诗自身的不断发展,艺术"本土化"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闻一多、废名、梁宗岱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无论立足语言、探索格律,还是重释旧诗、关注文化,又或者是更加强调现实历史的关注与介入,都是新诗艺术本土化探索的体现。这种历史经验对当下诗坛也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诗人自觉运用和锤炼本土语言,呈现本土文化与现实经验,在对话性的语境中更好地写出"此地"与"今时"。
[Abstract]: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attempt" of early new poetry relies more on the resources of western poetics, it is inevitable to cause some tendency of "thin ancient" and "thick west" in the art standar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oem itself. The problem of "localization" of ar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Wen Yiduo, Fei Ming, Liang Zongdai and others hav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Looking back on history, we can see: no matter based on language, exploring rules. Or re-interpretation of old poetry, concern for culture, or more emphasis on the real history of concern and intervention,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art of new poetry exploration, this kind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lso has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poetry world. It reminds poets to consciously use and practice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present local cultur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o write "here" and "present and present" better in the context of dialogu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一1922年,胡适为《尝试集》作《四版自序》时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1“放脚鞋样”的说法从此深入人心,它不仅被用来比喻胡适本人在新诗史上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浩波 ,侯马 ,李红旗;关于当代中国新诗一些具体话题的对话[J];诗探索;2000年Z2期

2 龙泉明;中国新诗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4期

3 ;中国新诗的八大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3期

4 杨四平;当前中国新诗的状态及其走向[J];文艺评论;2004年06期

5 李怡;;传统: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台北“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杨克;;《二○○四———二○○五中国新诗年鉴》工作手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5期

7 李怡;;论中国新诗的“传统”[J];诗探索;2006年01期

8 诗讯;;中国新诗研究所举行建所20周年庆典[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涓;;中国新诗的诗意失落与寻找[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谭五昌;;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象的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投文;;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李怡;;韩国东亚大学召开中国新诗“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6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思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10 周良沛;;辛笛其人其诗——《中国新诗库·辛笛卷》序言[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士达;中国新诗何去何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2 本报记者 邓凯 吴娜;1918—2000:看中国新诗怎样走来[N];光明日报;2013年

3 金莹;中国新诗:在曲折中前行[N];文学报;2007年

4 记者 舒晋瑜;《中国新诗总系》编者首次披露编选幕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N];文艺报;2013年

6 李长空;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N];文学报;2013年

7 吴思敬;刘福春和他的《中国新诗编年史》[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古远清;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N];文学报;2011年

9 梁平;诗歌需勇担社会责任[N];文艺报;2006年

10 关海山;中国新诗太原论坛开坛[N];山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罗昌智;浙江新诗的历史演进与审美建构(1917~1949)[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4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学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新诗危机及其所面临的艺术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春香;论中国新诗政治性的彰显历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魏雪枫;中国新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1984-2014)[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黄颖;星群出版社及其《诗创造》、《中国新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彦龙;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5 孙莉;论中国新诗的语言艺术[D];延边大学;2003年

6 雷斌;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的语境渊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秀;中国新诗理论研究1927—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8 付奎;(“五四”-1958年)中国新诗民歌化现象[D];兰州大学;2007年

9 熊辉;20世纪中国新诗大众化运动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劲松;中国新诗的人文价值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01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01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