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与“革命重述”——以198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革命话语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 “八十年代” “革命重述” “后革命氛围” 出处:《东岳论丛》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我们当下这个所谓的"后革命时代",革命是被如何理解和叙述的,以及这样的理解和叙述方式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构成了探究"八十年代"与"革命重述"复杂关系的前提。"八十年代"普遍被认为存在着一种"拨乱反正"的冲动,革命及其叙事因此遭遇质疑,这一"后革命氛围"构成了"革命重述"原动力。"革命重述"不仅是新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方式,而且成为摆脱革命叙事"路径依赖"的必然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理解和叙述革命的三重分裂,它们一方面是杂糅并存的,一方面也包含一个大致的历史演进,而之所以如此者,则又跟革命重述的混杂主体密切相关。"八十年代"的"革命重述"因而隐含了多重话语竞争。这复杂性虽为19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论述和消费主义遮蔽,以至"革命的阴暗面"不断重复,但其间却仍不乏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关怀的深度介入。
[Abstract]:In the so-called "post-revolutionary era", how the revolution is understood and narrated, and how this understanding and narrative way is constructed. It constitutes the premise of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80s" and "revolutionary restatement". "80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impulse to "get things out of order", so the revolution and its narration are questioned. This "post-revolutionary atmosphere" constitutes the motive force of "revolutionary restatement". "Revolutionary restatement" is not only a new wa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Moreover,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way to get rid of the "path dependence" of revolutionary narr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triple divis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narration of revolution has been formed,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hybrids.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also a general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e reason is so. Then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ixed subject of revolutionary restatement. "Revolutionary restatement" in 80s implies multi-discourse competition. This complexity is obscured by post-modern argumentation and consumerism since 1990s. Even the dark side of the revolution repeats itself, but there is still a deep involvement of national ideology and intellectual concern.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文传学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时期以来河南城乡小说梦想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015-JCZD-005)的阶段性成果 河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新时期以来河南城乡小说改革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15-CH-55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8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623)的支持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革命”是理解20世纪中国的关键词,它既联系波澜壮阔的历史,又左右我们的日常生活,但自1980年代以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逐渐占据主导,持续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话语面临深刻转折,与之相关的激进政治实践,也成为反思对象,而启蒙,则重新被当作现代化道路上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八十年代文学与人大课堂[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施正琛;;八十年代的启蒙[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10期
3 徐红萍;;一场美丽误会?一种美好情怀?——查建英与她的《八十年代访谈录》[J];观察与思考;2006年15期
4 程光炜;李杨;;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话[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1期
5 毕光明;;精神的八十年代[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何平;;怎样的八十年代? 如何记忆?[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2期
7 程光炜;;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学典;;“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原道;2009年00期
9 加藤三由纪;孙放远;;重读八十年代文学——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现场”为根据[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10 王学典;;“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朱人俊 田井挽[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3 文贵良;;阿城的“短”:八十年代的话语建设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陈晓明;饶翔;许维贤;张清芳;郑鹏;;2006年文学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姜哲军;;论文艺与功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白烨;;分野、分流与分化——媒体时代的文学流变考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8 陈德兴;;现场设备管理中的模糊诊断[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9 吴越;;蔡翔:什么在影响我们对八十年代的记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10 陈培浩;;散文诗理论建构中的“征古主义”策略——关于散文诗起源的一种思考[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逸强;回望八十年代[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 见习记者 吴飞;八十年代写作:商业成功还是文学成功?[N];文学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沈山;八十年代:记忆与想象[N];财经时报;2006年
4 刘晗;八十年代:走向过去或回到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朱航满;重返八十年代:怀念,或者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潘凯雄;关于《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N];文汇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志宇;80年代文化的黄金时代[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8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海洲;“知识”与八十年代电影[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赵宗彪;八十年代属于谁[N];台州日报;2011年
10 朱航满(书评人);怀念与反思1980年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勇;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3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婕;评价史视阈下的八十年代小说批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斐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邵氏恐怖电影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6年
3 崔谦;“新潮汐”的起起落落[D];西北大学;2016年
4 林子琛;八十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高明;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风格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6 王琛;论八十年代“方法论革命”及其历史域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丹珂;记忆与讲述[D];山东大学;2011年
8 崔丽君;论八十年代少年小说的当代转型[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志刚;在时光中游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51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5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