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第三种人”的论辩考述
本文关键词: 鲁迅 “文艺自由”论辩 “第三种人” “为艺术而艺术” 出处:《东岳论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辩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但"第三种人"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没有异议,却不断指责左翼文坛扼杀文艺,并试图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保持中立。鲁迅在学理上并不否认"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但他进一步指出,置身于文艺和政治无法分离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反抗专制统治的基本立场更为重要,而"第三种人"执意强调创作技巧,不过是躲进"象牙之塔"以求苟安。
[Abstract]:Lu Xun's attitude toward the "third kind" chang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bate, he opened the door to the "third kind", hoping that they would be allies in the left-wing literary world. Resist the autocratic rule of the Kuomintang together. But the "third kind" has no objection to the high-handed rule of the Kuomintang, but constantly accuses the left-wing literary world of stifling literature and art. Lu Xun did not deny the theory of "the third kind of person" in theory, but he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he was in an era in which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s could not be separated. The basic stand of literary and art workers against autocratic rule is more important, and the third type insists on emphasizing creative skills, but hiding in the ivory tower in order to seek meticulous peac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210.97
【正文快照】: (1)例如,李旦初的《左联时期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争的性质质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1期;应国靖的《鲁迅与“第三种人”》,《社会科学》,1986年第10期;赵冰波的《鲁迅同“第三种人”的笔战今论》,《学习论坛》,1998年第7期等。(2)[日]丸山升:《围绕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啦啦;;冷浪漫_做本星球的第三种人[J];明日风尚;2012年11期
2 刘书旺 ,刘小清;左联与“第三种人”的论战[J];炎黄春秋;2003年06期
3 王绍章;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斗争中的“第三种人”[J];俄罗斯研究;2003年03期
4 胡梅仙;;文学的方向与倾向——左联时期鲁迅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J];文史哲;2010年01期
5 眉睫;;所谓“中间书”[J];全国新书目;2012年02期
6 王福湘;;“第三种人”与中左文人之辨——为施蛰存正名论之政治篇[J];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09期
7 叶德浴;;关于对“第三种人”斗争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1期
8 丸山f;胡世j;;鲁迅的“第三种人”观——关于对“第三种人”论争的再评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9 吉明学;;“第三种人”新探[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王占山;扈文立;;情洒华艺[J];教育与职业;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铮;;建设创新国家,就要保障知识分子有独立人格[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2 黄德志;;本文误读与过度诠释——重读1930年代左翼作家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姜涌;;差生是可以转化的[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咸江南;止庵:要争取“第三种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张曙光;微利:企业家时代的开始[N];中国经营报;2005年
3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董事长 周济谱;国企用人的最高艺术[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记者 高一村;不要让流动人口成为“第三种人”[N];中国社会报;2006年
5 高昱 刘天时 卞智洪;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叶乃照;我们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去[N];华夏时报;2003年
7 ;到民企工作也是为国家做贡献[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郭萍;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N];中国老年报;2007年
9 盛晓白;让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2006年
10 万承奎;健康之窍:三句话 五把握[N];中国老年报;2004年
,本文编号:1481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48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