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演进特质
本文选题:近世文学 + 宋代近世说 ; 参考:《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演进历程是中国文学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承担着总结传统和开创未来的双重使命,聚讼千年的唐、宋之争论,相互推演,构成彼此夹杂的诗学传统铸造运动。近世诗学在复古主义泛滥之际不乏有创变的种种诉求,在浮世之中感悟人生,谋求思想上的解脱,借以理趣和尚理追求,树立了中国诗学的哲理传统。鼎革之际的社会乱象和游移不居的文人定位深刻影响着诗学的书写风貌,易代之际的诗学凸显了民族文化自新的内在活动。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不仅延续独具民族文化意蕴的千年诗脉,也打造了饱含近世内涵的诗学品格。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poetics in modern times is a special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undertakes the dual mission of summing up tradition and creating the future. The traditional casting movement of poetics is composed of each other. The modern poetics is full of various demands of creation and change when the retro doctrine is overflowing. In the floating world, it can realize life, seek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 and set up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tics through the pursuit of rational interest and reason. The social chaos and the uninhabited position of literati in the period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deeply influenced the writing style of poetics, and the poetics at the time of change of generation highlighted the internal activities of national culture reform. The poetics of modern times not only extends the thousand years of poetry with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reates the poetic character full of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民国文论的体系话语研究”(项目号:13XZW00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项目“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观念与文化生态”(项目号:GD16HZW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寅;论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葛兆光;;从宋诗到白话诗[J];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根民;;近世易代之际的诗学演进特质[J];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2 闫月珍;;论《二十四诗品》的衍生性文本[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06期
3 周玉;;闻一多与新月派格律诗的探索[J];语文学刊;2016年06期
4 刘欣;;论宋代家训诗中的“情”与“理”[J];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5 张作栋;;论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郑丽君;;顾炎武论经学与诗学[J];图书馆学刊;2013年06期
7 李懿;;从苦吟看唐宋诗人的创作心态与创作理念——贾浪仙与陈后山之五律比较[J];作家;2008年24期
8 蒋寅;;朱彝尊的明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蒋寅;;黄承吉及其《梦陔堂文说》略述[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6年01期
10 吴直雄;毛泽东诗论中的新诗创作方法论[J];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蒋寅;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白贵;中国古代诗话的“存诗”、“存人”功能——诗话传诗功能研究之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3期
3 张伯伟;清代论诗诗的新貌[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蒋寅;中国古代对诗歌之人生意义的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谭新红,王兆鹏;论清人词话的学术背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蒋寅;至法无法:中国诗学的技巧观[J];文艺研究;2000年06期
7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8 张寅彭;略论明清乡邦诗学中的“泛江西诗派”观[J];文学遗产;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由传统中发现新变——“今文学”与晚清诗学演变之关联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姜玉琴;;阴阳文化与儒道诗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钟闻;;“东亚诗学与文化互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胡友峰;;本文诗学建构的理论语境[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中西比较价值诗学”课题组;中西比较价值诗学[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6 韩经太;“在事为诗”申论——对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分析[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3期
7 刘进;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文化视野[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祝祥;刘杰辉;;从诗学视角看《茶花女》的接受与传播[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徐放鸣;王光利;;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徐放鸣;王光利;;原生态诗学与艺术终结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2 霍俊明;;能否“重新作一个浪漫主义者”——1990年代以后:浪漫主义诗学的“末路”或“观念史”[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世昭;;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巨川;;穿越日常与崇高的性灵之音——简论徐俊国的诗集《燕子歇脚的地方》[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劲松;对中西两种诗学传统的文化扬弃[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巍;二十世纪女作家生命意识与性别诗学的建构[D];辽宁大学;2008年
6 曹万生;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D];四川大学;2003年
7 黄飞立;诗学曲学比较引论[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琪;金代后期诗学论争及其文学史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孟雯;清代诗学中的自然[D];山东大学;2015年
3 李志强;两宋文学嬗变背景下的李之仪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黄文彬;先秦两汉魏晋“雅”“怨”诗学之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舒彦;论中国“诗学”对圣经汉译语言与样式的操纵[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振;绿原晚年生命诗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宋丹丹;中唐诗学的指授性特色及其理论内涵[D];山西大学;2016年
8 项念东;黄宗羲诗学性情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肖开莲;传统的“现存”:从性灵诗学到五四新诗[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厉运伟;象思维的诗学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23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1923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