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藏族女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小说创作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藏族女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小说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藏族女作家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夹杂在主流女作家文学创作和男性作家文学创作的话语霸权中艰难前行,作为性别弱势和族别弱势的她们可以说位于文学的最边缘。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批成长于转型期的藏族女作家开始登上文坛,并通过自身的创作逐渐摆脱了藏族女性文学双重边缘的地位。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这批藏族女作家的身份呈现出复合而非单一的倾向。本文以此为基点,来探讨民族、性别与文化身份之间的话语纠葛,考察当下文化语境中,多元文化、多重身份对于构建多元文学景观的作用与影响。在民族身份和女性身份的混杂下,这批女作家一方面在面对时代巨变的浪潮时,力图以文学创作来反思民族痼疾,重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身为女性的她们将目光聚集在藏族女性身上,并在文本叙事中对藏族女性千百年来的命运变迁、生存困境作了追溯和探索。本论文以转型期为研究的时间范围,以藏族女作家及其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身份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文化身份形态的考察,概括出具有民族身份、女性身份、混杂性身份三类身份形态的转型期藏族女作家,并通过对其文本的分析,比较她们在叙述内容和手法上各自不同的特点,揭示出作家是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建构自我身份认同。进而以具有混杂性身份的藏族女作家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民族身份与女性身份的交织下来考察作家的身份意识与叙事文本间的功能关系。并从民族意识与女性意识两个方面切入,具体围绕女性视角的呈现与民族历史的重构、父权文化的批判与宗教情怀的救赎、生命意识的张扬与现代文明的质询三个视点展开分析,揭示出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构建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最终指认。最后,从叙事策略上进一步展示作家在双重身份认同下,在叙事语言和叙事视角上的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转型期 藏族女作家 文化身份 混杂性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第一章 绪论6-14
- 1.1 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6-9
- 1.2 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内容9-14
- 第二章 转型期藏族女作家多重身份与文学表达14-27
- 2.1 民族身份与族性话语的表述14-18
- 2.2 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的凸显18-23
- 2.3 混杂性身份与双重意识的融合23-27
- 第三章 混杂性文化身份在小说中的建构27-45
- 3.1 民族历史的重构与女性视角的呈现27-33
- 3.2 父权文化的批判与宗教情怀的救赎33-38
- 3.3 生命意识的张扬与现代文明的质询38-45
- 第四章 性别、民族身份下的叙事策略45-57
- 4.1 混杂的叙事语言风格45-52
- 4.2 双重视角的交织52-57
- 第五章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62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2期
2 王和平;赵玉秀;;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毛志成;;当前的“文化类别”及其他[J];文学自由谈;2009年06期
4 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5 赵士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J];粤海风;2010年03期
6 刘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J];中华建设;2010年06期
7 ;南京文化景观揽胜[J];民主;2011年11期
8 刘红纯;;文化景观基础性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J];风景园林;2012年01期
9 张莉;;浅谈文化景观的内涵和现实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10 方明;李晟;王宽;;谈衡阳市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丽;南剑飞;;自贡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3 霍晓卫;孙yN曲;张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以临海巾山、东湖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4 李晓黎;;景观与精神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整合的无形价值[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赵智聪;;“削足适履”,抑或“量体裁衣”?——中国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概念辨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智聪;;美国国家公园系统文化景观清查项目评述[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王晓文;;试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文化[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宋生贵;;开掘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资源——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殷国明;;欲望都市:女性诱惑与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卢一华;;文化体验型绿道模式探索——以礼佛亲海绿道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固原市文体局总支书记、副局长 张志忠;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与对策[N];固原日报;2008年
2 薛世君;“名人故里之争”争的是伪文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秦岩 王衍用;如何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2年
4 张文燕;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有临终关怀[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褚清源;学校文化现象观[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陶世安;文化遗存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曹学文 韩燕平;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及特点[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曹学文;文化景观分类及其内涵浅析[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李四平;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赵振杰邋张海涛 芦瑞;让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价值[N];河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杰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张学标;全球化时代维吾尔民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传播[D];武汉大学;2010年
4 赵智聪;作为文化景观的风景名胜区认知与保护[D];清华大学;2012年
5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群;第三种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峰;“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9 胡晓岚;文化史视野中的美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10 于茜虹;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属性与魅力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炎;东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景观的符号认知差异[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刘燕菁;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晓娜;洛阳文化在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武肖敏;明清时期重庆地区山岳文化景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樊欣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勇;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景观认知与保护[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盟盟;回族文化变迁、整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8 陈慧萍;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5年
9 宋博;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大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张娟娟;回族文化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藏族女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小说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1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