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中后期,杂剧的创作突破了伦理教化、歌舞升平、神仙道化的狭隘创作格局,形成了与明代前期截然不同的风貌。无论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文人创作的讽刺杂剧尤为突出——以辛辣的笔法讽刺了黑白颠倒的种种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黑暗现实。不仅代表了明杂剧的最高水平,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研究理应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经历了元代的鼎盛期、明初的低迷期后,进入了转型时期的明代中后期杂剧,却并未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始终都是我国戏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讽刺杂剧”这一概念做了界定,并明确了研究对象,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成因做了探究。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思想内涵是复杂多重的,讽刺的矛头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统治阶级的猛烈抨击,二是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度揭示,三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大胆挑战,四是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无情否定。具体地说,则是由表及里,大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丑陋和荒淫无度;暴露了科场、官场的黑暗;反映了佛门乱象和市井丑态;揭示了宗教禁欲的荒唐和传统道德的沦丧;最终直指人性,无情嘲弄了嗜钱如命的贪婪、恩将仇报的无耻和男风情结的丑恶。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思想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对此将从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关目设置、不寻常的杂剧语言以及别开生面的讽刺技巧四个方面来解读。漫画式的人物形象有不协调因素引发的滑稽,亦有夸张变形所致的荒诞;巧妙的关目设置体现在不蹈常规的戏剧结构和逐奇尚异的戏剧情节;不寻常的杂剧语言则是曲词念白的诗化与本真并存;别开生面的讽刺技巧则分别从夸张变形手法的灵活运用、寓言精神的大胆探索和戏中戏的巧妙安排来具体探讨。在元杂剧到达了顶峰后,中后期讽刺杂剧终于打破了明代前期杂剧的沉寂,在这一时期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其成因的探究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一,戏曲讽刺传统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戏曲的讽刺传统在先秦的俳优表演中即悄然滋生,元杂剧时成熟,到明代中期则进一步发展。这为讽刺杂剧的诞生创造了极为深厚的土壤。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明代中后期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影响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心态;另一方面,“心学”的兴起也促使文人追求创作自由和自我情感的抒发。总体而言,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不仅能代表明杂剧的整体风貌,并且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生存环境。本文立足于作品,从文本的细节中去分析把握,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尽可能对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做一个宏观的研究,以期弥补前人研究之不足,为明杂剧的研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讽刺 杂剧 明代中后期 思想内涵 成因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6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9-12
- 第二节 关于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概念的界定12-16
- 一、对“明代中后期”的时间界定12-14
- 二、对“讽刺杂剧”的概念界定14-16
-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内涵的多重性16-32
- 第一节 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猛烈抨击16-19
- 一、揭露统治阶级的虚伪丑陋16-18
- 二、嘲弄统治阶级的荒淫无度18-19
- 第二节 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深度揭示19-24
- 一、暴露科场、官场黑暗19-22
- 二、反映佛门乱象22-23
- 三、揭示市井丑态23-24
- 第三节 对封建传统价值观念的大胆挑战24-28
- 一、描绘传统道德的沦丧24-25
- 二、表现宗教禁欲的荒唐25-28
- 第四节 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无情否定28-32
- 一、讽刺嗜财如命的贪婪28-29
- 二、痛斥恩将仇报的无耻29-30
- 三、揭露男风情结的丑恶30-32
-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艺术解读32-51
- 第一节 漫画式的人物形象32-38
- 一、由不协调引发的滑稽32-35
- 二、由夸张变形所致的荒诞35-38
- 第二节 不寻常的关目设置38-41
- 一、不蹈常规的戏剧结构38-39
- 二、逐奇尚异的戏剧情节39-41
- 第三节 不寻常的杂剧语言41-47
- 一、杂剧语言的诗化42-43
- 二、杂剧语言的本真43-47
- 第四节 别开生面的讽刺技巧47-51
- 一、夸张变形的灵活运用47-48
- 二、寓言精神的大胆探索48-49
- 三、戏中戏的巧妙设置49-51
- 第三章 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的成因探究51-66
- 第一节 戏曲讽刺传统发展的内在规律51-56
- 一、明以前戏曲演出中的讽刺因素51-54
-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讽刺传统的进一步成熟54-56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56-66
- 一、社会变化影响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心态56-60
- 二、“心学”兴起促使文人追求创作自由和自我情感的抒发60-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0
- 后记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东;;杂剧衰微研究述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2 刘祯;大都杂剧的美学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吕靖波;晚明杂剧的心理解读[J];艺术百家;2001年03期
4 蒋玉斌;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聂俊亮;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杜桂萍;;吟诵与案头杂剧的文本构成[J];学习与探索;2006年02期
7 窦开虎;李玉杰;;明初文化政策下的杂剧创作[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4期
8 朱崇志;赵山林;;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J];学术交流;2007年09期
9 卫俪;;元代艺妓与杂剧的繁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徐子方;;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子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从只重文本到兼顾舞台:杂剧概念的古今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黑龙江大学 杜桂萍;对清代杂剧的若干认识[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杜桂萍;崇古意识与清初杂剧的文人化[N];光明日报;2004年
4 杜桂萍;元代文人与杂剧结缘的方式[N];光明日报;2000年
5 杜桂萍;晚明以后文人杂剧的文体选择及其书写形态[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蓉;杂剧喜剧技巧史[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会;《西游记》抢婚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元代河南题材杂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典实;黄方胤《陌花轩杂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洁;元明易代中戏剧转承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4 王先勇;人的无奈—北曲杂剧《华亭秋》创作阐释[D];南京大学;2013年
5 高青;朱有q稍泳绱醋鞯奈幕犯馵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郑苏嘉;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家东;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燕;明杂剧中的女性天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敏;顺、康时期的杂剧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斌;陈与郊及其杂剧创作[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5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