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话语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0:40
【摘要】:鲁迅话语系统研究这一论题主要是从鲁迅话语的发生、建构和体系形成进入对于鲁迅生命意向和精神构成的探讨。鲁迅的国民性话语与西方的中国国民性话语、日本反思国民性思潮以及晚清国民性话语的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同出于这一语源,但却有自身的特色。鲁迅的国民性话语是去“种族主义”的国族性话语,其秉持的准则是“个人”。它的建构的本质是反省与自我批评机制的引入。而鲁迅的国民性话语建构与鲁迅对于“话语”权力的警惕形成鲁迅话语中的基本的悖论关系。同时,社会性的话语建构中存在着对于自我生命存在的持续关注,这一话语一方面支撑着国民性话语的形构;一方面又成为明显的异质力量,颠覆了国民性话语的指向。而个人性话语的发生与鲁迅的生命体验无法分离。“铁屋子”作为鲁迅话语中不断复写的意象,其黑暗性和囚牢性是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造形,而其内部复杂的关系结构体现着鲁迅对于生命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铁屋子”是鲁迅国民性话语与个人性话语关系体系的原型。它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结构层次和悖论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对立、自我与世界的同源关系都呈现着鲁迅话语体系的复杂构成。由这种关系出发,“个”与“群”的对立的建构机制是“差异”的发现和运作。通过“差异”的发现而产生对象,并完成了个体从群体价值中的超越。而自我与世界的同源关系则指向鲁迅的拯救话语的建构和悖论性。同时,“铁屋子”是中与西、旧与新交错并置的“时空体”,呈现出时空交汇的“中间”形态。它既是中国近代遭遇的象征,也是个人精神困境的寓言。“铁屋子”空间维度的相异的价值表呈、时间维度呈示的历史断裂与错位,与“清醒者”一“异乡人”的存在和精神悖论是一体的。鲁迅以空间焦虑为机制,建构了权力话语空间。同时,其话语体系又是多重话语空间并置,背后有不同的价值构成和权力关系。在多重的话语空间中,生命个体的“异乡人”身份凸显。正是“异乡人”的介入,建构了现代话语与传统话语、国民性话语与个人话语遭遇的话语空间,这些并置的空间及其价值构成之间形成了彼此冲突和解构的力。在鲁迅的话语系统中,主要呈现为启蒙话语(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对峙。“双漩涡”是鲁迅话语系统的动态生成图式。鲁迅话语中有两个中心陈述:“吃人”与“自反”,“吃人”是鲁迅对于世界的认知的话语,而“自反”是鲁迅对于自身话语的反抗。这两个中心共同组成了鲁迅话语的完整基点,同时这两个中心都在不断地进行话语的衍生,有不断向外推进的话语层次和话语点,所以,鲁迅话语呈现出“双漩涡”式的生成形式。这两个中心辐射出鲁迅话语的体系,并体现着话语系统的动态生成和演变规律。而鲁迅多重话语间的组合关系中暗藏着鲁迅精神、哲学的波动曲线。话语研究最终要研究的是人的存在。鲁迅话语体系也正是鲁迅建构的自我与世界对话的关系。鲁迅经由“自反”实践,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空虚、自我与对象化的自我之间建立了否定、抵抗、自啮的关系,指向的是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抗世、多疑和自省。同时,鲁迅话语世界中存在着“我应该”、“我不”和“我需要”的三种意愿,并以呐喊、沉默和独白的对话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些话语形式中,话语主体的“自反”性存在凸现出来。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10
,
本文编号:2632724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10
,
本文编号:263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3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