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小说创作心理嬗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国超;张艾功;;基于创作心理的文本解读例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31期
2 谢晓宇;浅析《因为崇高》的创作心理[J];学语文;2004年06期
3 陈薇;;人生短暂与不朽渴望——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心理[J];北方文学;2016年22期
4 张兴旺;译家翻译创作心理论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刘光;自觉与非自觉的辨证法——创作心理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0期
6 谢海泉;艺术黑箱:作家创作心理探微[J];当代文坛;1987年06期
7 李戎;;论情感对创作心理机制的影响[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8 彭定安;;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结构与活动规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9 乔力;;论姜夔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J];学术月刊;1987年11期
10 胡叔和;;出色的创作心理论——《雷雨·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满仓;;“逐日”的旅程——老舍解放后创作心态透视[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高云君;重写你的历史[N];四川日报;2004年
2 李林荣;“八零后”作家的焦虑、天真和优势[N];文艺报;2014年
3 唐池子;在大千世界里孤独历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唐之亭;从政为文皆有致[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毛时安;从烈酒到清茶[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樊星;重返文学史现场:关于作家的“双面人”现象[N];文艺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殷燕召;祖莪:描摹丹青传文化[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燕;文化心理学观照下的鲁迅小说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敏华;王小波小说创作心理嬗变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2 赖颖飞;草明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心理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7年
3 刘大磊;张贤亮创作心理论[D];南京大学;2013年
4 郝丽平;严歌苓“非常态”小说的创作心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5 徐凯;《图兰多》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汤子健;论晚年孙犁创作心理的转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杨松柠;以传奇书写现实—李碧华及其创作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8 高岩;文学创作心理学视野下爱伦堡的《解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贾开吉;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佳;文化皱褶中的人性宿命[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1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