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的身份重构—艾雯在台散文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7:05
【摘要】:1949年艾雯作为国民党军官眷属迁入台湾后,与同时期的大多数迁台作家一样,也面临着身份归属的缺失与焦虑。本文选取了艾雯入台后的散文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讨论了艾雯在台身份的重构问题。艾雯初入台湾后,与原有的身份发生断裂,当下的意识与记忆的正常连接被打断,产生了人性深处的不安感和不能把握未来的短暂迷茫,起初,透过不断的原乡书写试图找到旧有的身份属性;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加上国民党反攻无望的现实,从最初的回望大陆,艾雯也开始面对台湾的现实,更多地转变为在地化的写作。艾雯在台身份的重构,主要是从台湾经验的体认和在地女作家的身份两个方面来完成。首先,在对台湾经验的体认中,艾雯从台湾新居的建设中开始着眼于周旁生活与琐事的叙述,在家园的重建中建立起用于定义身份归属与依附的固定空间,改变了个体单纯应付环境变化的被动能力;随后通过旅行,实现了艾雯在台湾空间上的位移,产生了对自己所属文化及其身份的深刻体认和反思;继而又深入台湾社会现实,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万象,多方位地书写台湾,突出了台湾的主体性,着力建构台湾“第二故乡”,增强在地体验;其次,艾雯女性和作家的身份属性,在五十年代台湾文坛的特定场域里也逐渐地被重构起来。艾雯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有自己对女性婚姻和事业的看法,与当时台湾提倡的传统女性的观点积极抗衡;此外,作为女性作家,艾雯也积极传达自己的创作观,以有悖于政治情怀的家庭叙事,在五十年代以男性家国叙述为主流的台湾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艾雯正是在对台湾的生活的体验中,在台湾文学场域里的性别言说中,以及最后作为在地作家,对作家使命和责任的坚持中,逐渐完成了“家台湾”的心理转变,实现了在地化的身份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67
本文编号:2654306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7.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丽;;图绘学院派女性主义的未来——评弗里德曼《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J];外国文学;2015年06期
2 黄万华;;五四新文学多种流脉的战后拓展——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散文[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3 阎纯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散文[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余文博;;一个多层次的审美艺术空间——艾雯散文艺术论[J];阅读与写作;2006年01期
5 阎纯德;青春和爱的歌唱——艾雯的生平与创作[J];新文学史料;2005年04期
6 楼肇明;穿越台湾散文五十年(上)——序《一九四五年至二○○○年台湾散文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宗蕙;;爱与美的使者——艾雯[J];文化月刊;1999年06期
8 樊洛平;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现象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勋鸿;君临之侧,,闺怨之外—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承香;记忆建构与自我认同—赴台第一代女作家怀旧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4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