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困境中的坚守—论未名社中“霍邱帮”的文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0-05-08 10:09
【摘要】:上世纪20年代,现代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构筑了一个个公共的文化空间。未名社也身处其中,它虽然是个小社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名社中的“霍邱帮”成员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共同的文学理想使他们聚集于鲁迅的麾下。本篇论文将未名社的发展置于社团流派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将未名社中的“霍邱帮”成员置于大的时代和出版环境中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他们在社团这一公共空间中面临的发展困境以及在困境中他们所做出的文学实绩,并积极地去探究“霍邱帮”成员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中精神内核的一致性。第一章是对“霍邱帮”成员的译著和他们在《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上的翻译篇目进行梳理。未名社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霍邱帮”成员肩挑翻译的重任,译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本章通过对他们的翻译文本的分析,阐释了他们所介绍的外国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并深入探究他们选择这些作品翻译的原因以及他们翻译的作品给他们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二章主要写的是未名社中“霍邱帮”成员的发展困境。从“霍邱帮”的经营模式、生存空间和他们在翻译与创作三个方面的困境来分析未名社从发展到消亡所经历的精神理路。本章还将“霍邱帮”成员在未名社中的表现与其他社团成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将他们置于当时的传媒出版界中考察他们的生存空间,从而显示出这一群体的独特之处。之所以做这一板块的研究,是为了在“霍邱帮”的发展困境中凸显他们的可贵品质。他们在时运不济的状态下,仍坚持翻译工作和文学创作,使得未名社这样一个小社团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不至于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第三章主要写的是未名社中“霍邱帮”成员的创作实绩以及意义。他们在未名社时期的文艺创作契合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他们追求多元化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诉求,同时他们依然在精神向度上保持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积华;;鲁迅与朝鲜友人交往的二、三事[J];纪念与研究;1980年00期

2 秦艳华;;理想出版的困境——以未名社的成立与经营实践为例[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3 陈漱渝;未名社及其文学精神[J];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

4 天国 ,锡九 ,韦顺;“未名社”成员赵赤坪烈士[J];炎黄春秋;2001年10期

5 史挥戈;未名社概述[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孙玉石;雪峰早期的佚文及其它[J];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05期

7 胡奠邦;;论“莽原”、“未名”社小说家的历史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

8 韦顺;;对《韦素园传略》中有关未名社一段的补正[J];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

9 李霁野;别具风格的未名社售书处——兼记鲁迅先生三次访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6年04期

10 刘敬坤;;未名社中的“霍邱帮”[J];江淮文史;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逸中;;鲁迅和未名社[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2 纪维周;;甘作泥土育新花——回忆李霁野先生二三事[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3 史伯英;;师情友情——纪念李霁野先生一百周年诞辰[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4 张堂会;;论韦丛芜的长诗《君山》[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曹靖华;;致高放[A];曹靖华纪念集[C];2007年

6 王璐;;李霁野与未名社[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7 黄猷;;在他身上有一抹历史留痕[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8 王锡荣;;未名社的大弟子——记曹靖华先生[A];曹靖华纪念集[C];2007年

9 鲍昌;;李霁野六十年间的文学道路[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10 ;生平简表[A];李霁野纪念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琼;文学史中的未名社[N];文艺报;2014年

2 刘进军;品味“未名”[N];文艺报;2014年

3 王士强;新诗初创期的有益探索[N];文艺报;2014年

4 胡明贵;未名社的成立与鲁迅的期待[N];文艺报;2014年

5 陈漱渝;春风化雨忆恩师[N];中华读书报;2014年

6 马兵;“荒坡上的歌者”[N];文艺报;2014年

7 秦弓;诗文并茂 译著成家[N];人民日报;2004年

8 马德俊;永不忘却的纪念[N];安徽日报;2004年

9 陈宁;未名社时期台静农的经验世界[N];文艺报;2014年

10 陈漱渝;缅怀恩师李霁野[N];中国艺术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琳;困境中的坚守—论未名社中“霍邱帮”的文学实践[D];江苏师范大学;2018年

2 张婷婷;未名社的翻译活动研究(1925-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5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7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